侧面烘托也叫侧面描写,就是间接地以旁人的表现或者以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衬托出想要表现的内容。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在今年的暑假读书活动中,多次遇到了侧面描写这样的文学表现手法,仅举几例。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运用侧面描写最典型的当属《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表现来烘托罗敷是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魅力让人倾倒。至于罗敷有多漂亮呢?我们尽情地去想象吧。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短篇《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对小芹的人物描写:“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通过小伙子们的“想跟小芹说句话”“都去洗”“都去采”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小芹惹人喜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描写罗敷的手法是异曲同工。
还有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段经典文字:“娜塔莎虽然不想唱歌,但她从未像今晚这样唱得如此打动人心。老伯爵和管家在书房谈话,听到她的歌声,立刻停止了说话;尼古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妹妹,随着他的歌声呼吸;索尼娅一边听着,一边想,她也希望能有表妹这样一幅好嗓子;伯爵夫人露出幸福又忧郁的微笑,眼里早已噙满泪水。”通过其他人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娜塔莎美妙的歌声引人注目。当然侧面描写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上述作品,还有许多成功的典范,如鲁迅先生的作品《药》、《祝福》、《孔乙己》都有许多运用侧面描写的片段。
侧面描写手法能够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力,推动读者产生作品的二次创造,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美感,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