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贸易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全球采购商如约来到第137届广交会,展现出万商云集的盛况。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平台,广交会继续以创纪录的展会规模和商家参与度,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外贸的韧性与确定性。
本届广交会首设“服务机器人专区”,46家企业携明星产品亮相,产品囊括机器狗、仿生猫,还有长出“四肢”和“大脑”的人形机器人等。这些参展企业中既有初次参展的初创公司,也有近年来名声大噪的明星公司。
“从参展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参展占比迅速上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广交会进一步凸显中国产品的创新力。他进一步强调,尽管面临美国关税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是无法替代的。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中国外贸如何转危为机?霍建国认为,我们需要在反制美“对等关税”的同时统筹考虑如何稳定外贸增长,并加快推出稳外贸、稳就业的有利措施,进一步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底气。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呈现出一个显著亮点: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0.9个百分点。对此,霍建国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其市场需求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成为我国拓展多元化市场的最优选择。
霍建国。资料图
《21世纪》:“创新”成为中国外贸的鲜明底色,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持续转型升级,中国产品的创新力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本届广交会,“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企业约3700家。我国的“新三样”、智能制造等对外国客商有怎样的吸引力?这显示出中国外贸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霍建国:本届广交会进一步凸显中国产品的创新力,以及高新技术智能化制造的优势。从参展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参展占比迅速上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经历了从农副土特产品、五金矿产品、轻工工艺产品、纺织丝绸产品出口,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力发电产品出口,已经形成了中国出口的优势产业。从人工智能、芯片到家用机器人,彰显了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成就。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制造大国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升级换代的过程。
尽管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是无法替代的。各国对高科技产品的追求和青睐是其迅速发展的驱动力,广交会高科技产品展位的增加和扩围必将为全球客商带来新的贸易商机,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外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过10万亿元。从结果来看,我国外贸韧性不减,进出口实现了平稳开局。当前我国进出口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
霍建国: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面临多重困难。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部分美国进口商已在今年初大幅增加了进口订单,意在避开潜在美国关税的冲击。所以,我国一季度出口表现的背后有海外市场抢订单的因素。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今年外贸形势掉以轻心。
我们需要在对美反制的同时统筹考虑如何稳定外贸增长的问题,同时加快推出稳外贸、稳就业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底气,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1世纪》:国常会指出,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是稳外贸、扩内需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接下来我国要如何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着力点在何处?
霍建国:当前应对外贸挑战的主要思路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从长期趋势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积极扩大内需是重要的措施,这些都是缓解货物贸易出口挑战的有效手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占整体外贸比例仍然较低,所以在突出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还应考虑其他更有效的一些应对措施。一方面,要积极考虑出口转内销的措施,还应更积极地考虑如何支持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好“稳外资”工作,外资不仅在我国的就业和税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在出口中的比例也比较高。出口贸易一旦受阻,外资也会面临困难的局面,应防止外资企业亏损倒闭甚至撤资。所以,我国要在稳定外资发展方面推出更积极有效的政策。不仅要解决好外资企业在华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问题,还要在产业政策方面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21世纪》:在美抛出“对等关税”政策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高额关税境况,该地区股市、汇率波动频繁。您认为这会对东南亚国家经济产生怎样的冲击?会给它们的出口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
霍建国:4月2日,特朗普宣布了“对等关税”的实施方案,引发全球市场震荡,其覆盖面和征税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其中,对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高关税的措施,其所谓的对等关税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国贸易逆差基础上的惩罚性关税。在如此高额的关税下,东南亚企业将很难承受加征关税后带来的交易成本压力。如果东南亚的对美贸易受阻,势必会影响到该地区已形成的区域产业链的稳定,因为如果对美出口停滞,这些国家不得不调整其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但这种调整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
最近东盟召开了经济部长特别会议,专门研讨了如何应对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从其应对政策上看,主要强调的是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加强内部的贸易投资合作,缓解外部的冲击。这种应对措施对于缓解外部冲击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经济损失。
目前对于东盟来说只有两个选项:一是,通过谈判缓解关税压力,估计这一选项实现难度较大。二是,东盟各国能够团结起来,采取积极的抵制措施,同世界上采取反制措施的地区和国家联合起来对美国说“不”,迫使美国放弃不切实际的对等关税政策,这才是维护东盟利益的正确选择。
《21世纪》:一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7.1%,占我国整体外贸比重提升至16.6%,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什么?接下来中国和东盟将从哪些方面加强合作?
霍建国: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贸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目前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例已经升至16.6%。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发展,双边经贸合作仍具有较大的潜力。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双方可拓展的领域仍然广阔,如进一步扩大双边投资的便利化,通过扩大双向投资、缓解货物贸易增长的压力,以及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对等开放,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逐步缓解和消化美加征关税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21世纪》: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0.9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增长7.1%,对中亚五国增长6.9%。在保持贸易伙伴多元共进的前提下,我国在面向新兴市场和欧美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上,有何发展侧重点?
霍建国: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不断展现其发展潜能。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议,力求统筹发展好重点工程建设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必将为共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共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其市场需求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成为我国拓展多元化市场的最优选择。所以,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我们要统筹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将进一步得到扩展。
《21世纪》: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您如何评价RCEP生效实施以来,在促进区域经贸合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霍建国:RCEP实施两年多以来,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促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实现了迅猛增长。受到地缘政治的冲击,中日韩的贸易有所放缓,拖累了整体RCEP市场的增长效果。但是特朗普此次实施“对等关税”后,日韩经济贸易发展也深受其害,当前出现了一个增强中日韩合作的新机遇。中日韩的贸易投资体量巨大,一旦发挥出合作的效果,对整个东北亚地区和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将是一个新的增量。如果15个RCEP成员国能够按照协定认真落实,不仅能促进区域内的收益,对全球经济增长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