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年,盯抓特色重点改革任务,用好“520”机制,一季一调度、每月抓推进,扎实做好“四闲”专项整治、国资国企改革、园区改革等重点工作。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旧立新,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今年以来,我市着力下好“改革攻坚”先手棋,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年,盯抓特色重点改革任务,扎实做好“四闲”专项整治、国资国企改革、园区改革等重点工作。
■推进园区授权赋能、社会事务剥离、一体化协同发展等工作
■深化“四闲”专项整治,盘活闲置资金、闲置资产、闲置土地、闲置项目
■在全区率先完成中心城区24个街道200余个社区全域覆盖不留死角的数据采集
园区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 改出发展新活力
仲春时节,走进银川市各开发区、产业园区,一幅活力四射的发展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建设工地上,塔吊长臂挥舞,与无人机测绘轨迹相互交织;企业服务中心大厅里,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企业诉求解决进度,数据的闪烁间尽显发展的高效与活力……产业园区是全市经济建设的发动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银川市工信部门积极开展管理体制、财税体制、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园区授权赋能、社会事务剥离、一体化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区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贡献银川力量。
“在本轮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我市在全区率先推进园区剥离社会事务职能职责,细化明确县(市)区、园区职能职责边界,制定印发《产业园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参考目录》,建立教育、卫生、民政等12类54项剥离事项参考目录,为园区剥离社会事务职能,实现‘应剥尽剥’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清单。截至目前,贺兰工业园区、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已分别剥离20项、8项社会事务,其他园区已明确剥离事项,正在稳步进行剥离,园区主抓经济发展、属地政府主抓基层治理的格局逐步形成,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我市还制定印发《银川市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目录》,各园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确定细分产业主攻方向,开展项目互推、协同招商,积极探索建立园区之间、园区与县(市)区之间的利益分享路径。
此外,银川市还以“一园一策”定制园区赋权事项清单,制定印发《银川市产业园区赋权工作方案(试行)》,结合园区承接能力,对原有赋权事项进行优化,收回原有清单中不符合发展实际、无法承接的事项11项,新增服务企业和项目迫切需要的审批事项48项。苏银产业园、银川经开区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窗办结”;贺兰工业园区实行“项目专班+领导包联”“日常调度+代办服务”等机制,统筹运用下放审批权限,在园内实现项目备案、施工许可等全链条项目审批;灵武市将审批大厅设在高新区内,优化“银川高新区专区”,开设“19119”便企服务热线,奋力打造“流程更简、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的营商环境。
盘活存量
“四闲”专项整治 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今年3月,我市公开处置了市住建局所属的保障性住房配建营业房69套,处置金额达1.25亿元,目前已全部入库。而这,仅是我市今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四闲”专项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沉睡存量”变为“新兴增量”?我市持续开展闲置资金、闲置资产、闲置土地、闲置项目“四闲”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把盘活闲置低效资产资源作为财政增收的重点工作,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持续推动各类国有资产资源“活”起来。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深化“四闲”专项整治工作。在盘活闲置资产方面,银川市财政局认真梳理市本级各类行政事业性闲置国有资产,精准施策,通过多种方式盘活。截至目前,该局已会同市自然资源、住建、水务、园林等部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配建营业房公开处置等资产盘活工作。同时,加大力度指导各县(市)区、园区因地制宜盘活本区域闲置国有资产。
为有效盘活闲置土地,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对我市171个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核查。对13宗违约开工项目涉及的11家用地单位,下发开工建设提醒通知书,提醒相关单位尽快完成开工建设相关手续报批并开工建设,避免造成国有土地闲置。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建立了重点处置清单,约谈企业负责人,明晰企业难点,找准企业堵点。同时,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企业完善项目用地开工材料,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项目建设。
自“四闲”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紧盯沉淀资源,盘活存量资金14.41亿元,并统筹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清理工程欠款、促进产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推动财政资金“聚沙成塔”。紧盯历史遗留,盘活资产变现37.89亿元。紧盯土地规划,盘活土地出让42.89亿元。紧盯项目推进,盘活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河新区)综合医院、银川滨河新区203省道沿线旅游配套设施地块景观项目等5个闲置项目,让闲置项目“动起来”。
同时,我市在开展“四闲”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全面落实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梳理完善政府投资闲置项目台账,定期开展项目调度,梳理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形成有效工作推进机制。针对梳理的政府闲置项目,结合项目类型和基本情况,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闲置项目的整治任务、原则、流程、时限等相关内容,加快推动项目开展竣工验收、财务决算相关工作,尽快交付使用。
城市更新
非体检不更新 精细“医治”城市病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当中,银川市住建局始终坚持“非体检不更新”的理念,对城市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精细化的调整,逐步医治“城市病”,以精准举措让城市发展更加稳定,改革成效也越发凸显。
“我们采用做了什么、成效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是否严重、问题能否解决五问诊断法,综合评价城市现状,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我市自开展城市体检以来,确立街道年度城市体检责任人员,采集街区维度体检指标数据。以街道为单位,组织社区相关人员召开社区层级城市体检宣传推进会,确立社区城市体检责任人员,对各指标进行详细讲解,现场解答疑问。
银川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更新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由14个部门为成员的城市更新专班,明确2024年由专班按照市委城市更新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每月督导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有关存在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召开专班工作推进会议6次,先后召开各类协调会议、现场办公会议6次,有力保障专班工作有序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基础上,我市增加了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新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设置等15项特色指标,在构建贴合银川实际的“64+15”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同时,同步完成银川市城市体检平台(三期)建设工作,在全区率先完成中心城区24个街道200余个社区全域覆盖不留死角的数据采集,摸清家底、全面体检。
此外,基于年度城市体检查找出的各维度、各类型问题,我市结合《银川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将问题整改措施转化为老旧小区、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城乡危旧房排查整治、悬挑飘窗整治、完整社区建设、街区设施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服务水平提升等具体项目,深化体检结果应用,与城市更新行动形成工作闭环。
马潇:改革先行 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我们以山林权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以林养林’‘以林养碳’‘社会资本+生态修复’等新模式,蹚出‘山林+’助力农民增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森林覆盖率达14.03%,连续三年稳居银川第一。”西夏区深改办副主任马潇自豪地告诉记者,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镇北堡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马潇介绍,近年来,西夏区在实地调研、专家座谈、走访农户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11项山林权改革配套制度文件,为山林权确权、交易、赋能建立起完善政策支撑。“我们还首创了‘土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登记新模式,一证化解林权、地权、经营权等一地多证、多权多证问题,有效解决国有林地山林地用地确权登记难、维护权益难、抵押融资难等问
题。”马潇介绍,截至目前,西夏区对宁夏六玺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17家酒庄颁发了28本10965.89亩国有农用地经营权证书,所有林木资源实际确权面积达到23.49万亩,占西夏区林地总面积的97%,为林权流转交易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在山林权改革方面,这些年西夏区推出了许多创新之举。例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康养旅游等,积极打造银川市园林场、兰一山庄、平吉堡农场生态庄园等林下经济示范点。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在贺兰山东麓实施银川市贺兰山东麓浅山区企业认建认养生态林项目1000亩,引导辖区企业认建认养,形成共建共享、可持续造林机制。
“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举措,持续推进山林权改革,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马潇说。
雍艳惠:提质增效 打造发展强引擎
“产业园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理应成为改革的先行区、试验区。”银川市工信局园区科科长雍艳惠说,“2025年我们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质增效为工作主线,聚焦改革攻坚、质效提升和合作共赢三大行动,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切实将园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经济增长的硬支撑。”
“今年,围绕‘抓两头、活中间、一体四分’的改革思路,有序推进园区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营模式;试点推进产业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灵活高效、优绩优酬’的原则,推动园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激发园区干事创业活力。”雍艳惠说,推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我市率先开展园区光伏建
筑一体化试点,培育1~2个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统筹建立“1+5+N”的市、园区、企业三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实施园区低效用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占比达到50%,多措并举推动园区用地产出强度、亩均税收稳步增长。
“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优化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逐园区制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园区建立专业化招商团队,打造‘园区管委会+运营平台+产业基金’的投资运营样板。完善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产业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有效协作、有序流转,形成园区高效联动、互利共赢、抱团发展的‘一盘棋’良好局面。”雍艳惠说。
张渝龙:创新尝“鲜”城市管理更精细
在城市管理当中,要科学统筹多方考虑,让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得到提升。银川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处生产科科长张渝龙从事城市管理20多年,每天和路打交道,也养成了徒步或者骑电动车上班的习惯,走得慢就有更多的时间观察路况,每一条机动车道出现了什么样的道路病害,他都详细记录下来,尽快安排施工单位去修理。
“干这个工作光细心还不行,更多的要靠科学技术手段以及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张渝龙说,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是个敢“尝鲜”的单位,2020年首次在康平路跨唐徕渠路段维修时加入了防冰融雪材料,可以在-15℃左右达到“中小雪自融,大雪不粘”的效果。张渝龙告诉记者,当年的冬天就下了一场不小的雪,到处都被冰雪覆盖,只有
这一段路看不到明显积雪,尤其是有坡度的地方保持了干爽,保障了往来车辆的行车安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后来,银川市的许多道路重点工程都应用了该项技术,比如有“最美回家路”之称的金凤五路,在大雪天气,道路能够保持干净,往来车辆和行人通行顺畅。
此外,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还创新打造了“一夜修一路”的城市道路施工管理模式,组织施工单位在晚高峰期之后,对道路部分车道进行封闭,逐次开始对道路进行封闭施工,“一夜修一路”就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利用夜间车辆少的优势抢抓修路时间,第二天早高峰到来之前还路于民,这样的城市管理创新举措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也形成了银川市“一夜修一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品牌。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李阳阳 鲍淑玲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