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青岛老城区的红瓦绿树,在石板路与咖啡香交织的巷弄深处,一场静默的文化觉醒正悄然发生:24座注册博物馆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城市的文化基因,以每2.03万人一座博物馆的密度,编织出一张文化经纬网。
青岛市市南区依托数字交互技术赋能、跨界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文博活动形式,丰富产品供给,打开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博“任意门”。
数字重构:从静态展陈到动态感知
当科技与人文真正相拥,博物馆从“文化仓库”进化为“记忆孵化器”,城市文脉得以延续下去。
你能想象与老舍笔下的“祥子”对话吗?近日,在市南区“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亮相的“AI祥子聊天室”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虚拟形象技术,完成虚拟现实交互。同步推出的《文脉寻踪——老舍与青岛的文学散步》H5产品,通过AR技术将栈桥、小鱼山、八大关等实体地标与老舍的文学足迹叠加,游客行走间触发虚拟影像与文本解读,实现“文学图层”覆盖现实空间的奇幻漫游感受。
这种“文学在场性”的突破,打破了传统展览的静态叙事,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数字技术在此不仅是展示工具,更成为重构观众感知维度的媒介——文学经典由此转化为可触摸、可对话的立体场景,博物馆的功能从“保存记忆”升级为“激活共鸣”。
作为国内首个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自2010年免费开放以来,完整保留门阶石、门窗、外墙等历史痕迹,复原书房、兵器架等场景,并通过序厅、版本厅、艺术厅等五大展区,系统呈现老舍在青岛的创作生涯,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场域。
从开馆游客不足万人,到2024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骆驼祥子博物馆“出圈”路径何在?“我们利用虚拟与现实技术助力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打造了3D展厅,重塑了老舍先生在黄县路故居生活和创作的场景。实景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将《断魂枪》《月牙儿》等经典片段融入街巷空间,让游客在‘戏中戏’中触摸文学精神。”馆长王咏介绍,不断加入的鲜活元素,破解传统的静态展陈“打卡五分钟”的尴尬,博物馆晋升网红打卡地,人气持续攀升。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客流日均五六千人次。
更具突破性的是“四季城记联动文旅计划”——市南区整合北京、济南、重庆、青岛四城文旅资源,共建"文学坐标系",以文学IP激活文旅资源,提升四城文旅差异化竞争力。日前,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北京)老舍纪念馆、济南老舍旧居、(重庆)四世同堂纪念馆四馆正式签署“四季城记联动文旅计划”,宣布“一季一城一文学”主题文旅活动正式开启,这条动线不仅是文旅融合的产物,更构建起跨地域的文化共同体。
边界消融:从文化孤岛到城市会客厅
当业态创新的浪潮持续冲刷,博物馆的围墙与边界悄然消融,生长为城市生活的有机体。
在百年老街中山路,CityWalk串联起城市文化、时尚购物、历史建筑、美食体验与独立艺术等业态。中山路139号的巧克巧蔻巧克力博物馆(青岛馆),无疑是游客的一处甜蜜探索地。10吨纯可可脂塑造的微观世界里,马踏飞燕与虎鲸共舞,青岛栈桥的巧克力复刻精确到每一块礁石纹路。这个集科普、互动、零售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场馆,不仅可以在这家店品味浓情巧克力,还能在里边看边逛,了解关于巧克力的故事与知识的同时,可以解锁浪漫闲适的DIY巧克力制作 或可可粉沙画。
当一块巧克力同时承载建筑密码、历史记忆与美食属性时,博物馆似乎进化成可流动、可增值、可代谢的文化生命体。这或许正是未来博物馆的思路:不在于拥有多少文物,而在于创造多少种打开世界的新方式。
"去博物馆化"的转型,广西路上的老建筑红房子同样拥有。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西餐厅,完美形成了一个文艺的闭环,令人在历史、美学与美味的场景里自由穿梭,在对过往的致敬和当下的赏阅中,获取来自文艺综合体的松弛。
一层的崂山矿泉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可以系统地了解崂山矿泉水的发展历程。这里以“百年矿泉,双百传承”为核心,通过万年古冰川展厅、产品矩阵墙、生产线实景等五大板块,展示崂山矿泉水从1900年德国人建厂至今的传奇历程。除了历史展厅,还陈列矿泉水经典款与文创产品。“观摩完矿泉博物馆的展品,转身就能将"白花蛇草水"联名潮玩收入囊中。”天津游客王涛笑着说,这是一场关于液体的“考古”之旅。
博物馆正以开放的姿态,生长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让历史可触、可享、可生活。
基因活化:从历史叙事到生活共创
在参与式文化崛起的时代,博物馆的终极挑战是如何将文化基因转录为当代人的生活脚本。
快闪、拓印、漫游……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一系列传统与潮流碰撞,吸引市民游客深度触摸城市文脉,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奇妙对话。
步入康有为故居,“有为空间站”快闪区成为最吸睛的打卡地。卷轴式设计的文化长廊将14处名人故居浓缩成“微型展览”,游客手持定制护照,穿梭于康有为、老舍、闻一多等名人的历史印记间,每集一枚印章,便解锁一段鲜活的青岛故事。年轻人们举着印有康有为经典名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文创咖啡,在复古与现代交织的空间里拍照留念;文创快闪铺内,以故居建筑为灵感的明信片、书签等潮品被抢购一空,历史IP悄然融入当代生活。
庭院内,“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文化拓印体验区排起长队。社教人员手持棕刷,一边演示传统拓印技艺,一边讲述青岛石碑背后的故事。游客们俯身轻敷宣纸,用拓包蘸墨拍打,随着纸张渐渐浮现出康有为手书的名句或故居建筑纹样,惊喜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原来拓印不只是技术活,更是在和百年前的匠人对话!”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捧着亲手制作的拓片,感慨万千。活动通过“手作+讲解”的形式,让冰冷的石刻化作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与此同时,“青岛名人故居漫游”护照集章打卡活动掀起全城探索热。游客手持专属护照,漫步老城区的青石板路,寻访老舍故居、周叔迦故居、赵太侔故居等7处名人故居。这场创意活动不仅串联起散落的历史建筑,以“寻宝”般的趣味形式,吸引市民用脚步丈量城市文化肌理,让静态故居“活”成动态风景。
此外,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中,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现场授课,以剪纸艺术的形式再现总督楼细节,增加现场游客的观展体验。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 体验区内有专业传统手工老师现场指导,让游客动手参与中药香囊制作、鲁派内画、中国结、传统烙画、书法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体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以单点突破带动全域升级,市南区发布2025年文博系列活动以及三大文博精品旅游线路,将以“传承文化根脉,赋能文旅发展”为核心理念,聚合多方资源,举办“非遗+博物馆”文创市集、文博论坛、“文脉寻踪”联动打卡、公益研学、名人故居讲坛讲座、馆长领读等特色活动。
博物馆的故事不再尘封于展柜,而是化作了拓片上的墨迹、护照里满满的印章,成为市民游客聚集、对话、共创的活力场域。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