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雪平
5月23日,德州市卫生健康委举行【鲁医健康说】之“远离疾病 健康生活”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介绍夏季心血管疾病防治、心理健康调节、呼吸道疾病防控、孕妇应对高温高湿环境、胃肠道疾病防治的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发布人
孙 皓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贾 妍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五科主任
林丽
德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
李发强
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与环境卫生监测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王桂杰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
丁青春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德州日报记者:夏季气温升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和应对心血管疾病呢?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孙皓:
夏季高温环境会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我们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指标管理和防暑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心血管疾病。
一、调整好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夏季人们往往食欲下降,但仍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蔬果摄入,如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减少高盐食物,如腌制品,因为高盐会导致血压升高;控制油脂摄入,避免油炸食品,可选择橄榄油、鱼油等优质脂肪来源,它们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规律作息,夏季昼长夜短,要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够7 - 8小时,中午可适当午睡30分钟至1小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心血管的正常节律。适度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运动,避开高温时段,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运动前后要补充足够水分。
二、管理好血压、血脂、血糖。夏季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不能因此放松警惕,高血压患者仍需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根据血压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定期复查血脂,若血脂水平不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高温可能影响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夏季更要注意血糖监测,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按照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可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对心血管造成损害。
三、预防好防暑降温与水分补充。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室内可使用空调、风扇等调节温度,但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5 - 7℃,避免骤冷骤热刺激血管。夏季出汗多,人体水分流失快,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要主动、适量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水,可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也可适当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需谨慎。
总之,通过综合的生活方式调整、指标管理和防暑措施,能有效降低夏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保障心血管健康。
大众日报记者:夏季高温异常天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节方法有哪些?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五科主任贾妍:
进入夏季,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心火旺盛,产生急躁、倦怠等不良情绪。因此,对于炎炎夏日,不仅要警惕身体中暑,还需要谨防“情绪中暑”。
一、夏日炎热对心理健康的常见影响。一是焦虑抑郁。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受到挑战,特别是下丘脑,它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高温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的失衡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比如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担心、紧张,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胸闷等症状。二是情绪烦躁。炎热带来的不适感还会让人心情沉重、烦躁易怒,情绪多变、难以控制,面对日常压力时更加敏感和脆弱,往往缺乏耐心,很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严重时这种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三是睡眠障碍。酷热天气可能会使我们更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等问题,对于本身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群体来说,这些睡眠障碍不仅加剧了他们的不适,还可能加重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影响病情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四是社交活动减少。在疲惫感支配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避免社交活动、选择独处,例如年轻群体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他们在高温天更可能选择待在家中,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从而加剧孤独感。
二、以下五招可以帮你“心理降温”,避免出现“情绪中暑”。一是保持凉爽和舒适。在高温天气中,保持身体凉爽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记得带上遮阳帽、太阳镜,并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二是增加营养和休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确保充足的睡眠,适当午睡,夜间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设备,避免作息颠倒或熬夜。三是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情不顺时,学会情绪转移,比如散步、适度的体育活动等,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四是积极沟通。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要耐心倾听。五是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高温天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焦虑或抑郁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山东商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感冒的人有所增加,很多人对夏季呼吸道疾病风险认识不足,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做好预防?
德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林丽: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很多人会忽视呼吸道疾病的潜在风险,但实际上暑热湿邪、饮食不当、空调环境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感冒、哮喘等急性感染,或加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出发,可从以下几方面科学预防:
一是环境调护,驱散外邪筑牢防线。中医强调“避风寒”,夏季需注意营造健康的居住环境:一方面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也可借助空气净化器过滤有害物质;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空调,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 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 7℃,避免寒邪入侵。进入房间后,应先擦干身上汗水再开空调,每天定时开窗换气,还要定期清洗空调,从源头减少致病因素。
二是饮食调养,健脾祛湿顾护中焦。夏季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佳,多饮水,注意饮食卫生。推荐多食用绿豆百合粥、荷叶冬瓜汤等甘淡利湿之品。晨起饮用温姜水振奋脾胃阳气,夜间忌冰镇饮食。值得注意的是,高温环境下人体易出汗,除了补充白开水,可适当饮用含少量盐分的淡盐水或陈皮茯苓茶,达到“养阴液而不助湿,利气机而不伤正”的平衡状态。黄帝内经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还提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可以选择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乌梅汤等。
三是运动导引,顺应阳气科学养炼。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阳”理论告诉我们,要顺应四时调摄身心。春夏季阳气升发之际,养阳关键在于遵循自然节律:其一,增加户外日照时长,通过适度日光浴激发人体阳气升发,促进气血流通;其二,夏季运动需兼顾护阳与防暑,遵循“短时间、低强度、多次数”原则,优选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利用早晚凉爽时段进行,避免正午高温导致气阴耗伤。运动时注重“动中求静”,通过肢体舒展配合呼吸调节,顺应阳气升发之势。饮食上宜选择辛温发散的食物,如生姜、葱等,以助阳气。正如民间俗语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吃姜是顺应阳气在体表的发散。
四是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正当时。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冬季高发疾病患者,夏至后可通过 “三伏贴”贴敷疗法进行防治。该疗法遵循中医“冬病夏治”原则,利用夏季三伏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开泄、气血趋表的生理特性,借助自然温热之气与辛温药物协同作用,通过穴位贴敷,达到温补阳气、散寒化湿、扶助正气的效果,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虚寒体质,有效预防或减轻冬季旧病复发,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在疾病防治中的典型应用。
总之,通过环境、饮食、运动及特色疗法等多方面的调理,遵循中医“治未病”理念,帮助大家在夏季更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德州晚报记者:随着气温升高,中暑的发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请问,哪些人容易出现中暑?应该怎样预防中暑?
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与环境卫生监测科科长、副主任医师李发强: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如果外界气温太高,超过了体温调节机制所能承受的范围,就没法保持体温恒定,体温就会升高。大家都知道手机电脑温度过热会死机蓝屏,汽车发动机高温会罢工,人体也一样,温度太高,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损害,这就是中暑。
哪些人容易出现中暑呢?第一是从事露天作业的人。比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通警察、快递小哥、户外训练的运动员、田间作业的农民等,这些人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如果不注意做好防暑措施,特别是没有保护好头部,导致阳光直射头部,就容易出现中暑。第二是工作场所存在高温热源的劳动者。比如炼钢、铸造、陶瓷、玻璃、水泥、火力发电等行业,纺织印染、造纸、酿造等行业,都存在高温热源,而且纺织印染、造纸、酿造等行业还存在大量水蒸气,工作现场潮湿闷热,更容易出现中暑。第三是某些特殊人群,相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比如老年人、孕产妇、某些慢性疾病患者,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弱,容易中暑。有些人有大面积皮肤病或者烧伤烫伤,导致出汗的功能受到影响,不利于散热,也容易出现中暑。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过量饮酒者也容易出现中暑。
中暑的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比较轻的,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疲倦、乏力、头晕、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等症状。随着体温升高,症状逐渐加重,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肝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出血,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中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高温季节到来前,用人单位要组织接触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不适于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用人单位还要做好工作场所的防暑降温措施,供应充足的饮用水,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劳动环境。第二,接触高温以及从事露天作业的劳动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要尽快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且及时补充水分,通常情况下,轻症中暑只要及时休息、降温、补水,短时间就可以缓解,不需要特殊治疗。
如果您身边有人中暑了,请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脱掉影响散热的衣物,用冷水擦拭皮肤,或者用冰块进行冷敷,尽快将患者的体温降下来。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以让他喝一些含有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如果患者意识模糊,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者送往就近医院。
齐鲁晚报记者: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对孕妇有什么影响,从哪些方面关注孕期夏季注意事项?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王桂杰:
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孕妇身体是双重考验,稍有不慎可能引发中暑、感染、甚至早产风险,需从饮食、生活起居及运动等方面关注。
一是穿着与起居方面。要选择纯棉、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深色化纤材质。鞋子选择平底凉鞋+防滑鞋垫,避免脚部水肿。袜子选择棉质中筒袜预防静脉曲张。13:00 - 15:00之间,午休1小时,可降低血压波动风险,午休时抬高双腿15分钟,姿势建议侧卧(左侧最佳)+腿部垫软枕,改善子宫供血。空调温度设定26℃ - 28℃,避免直吹腹部,每小时开窗通风5分钟。冷饮每日不超过200毫升,避免引发宫缩。推荐冬瓜汤、绿豆汤(不加糖)补水利尿,避免含咖啡因饮品。短时间内饮水超500毫升需间隔30分钟,警惕水中毒。每日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擦拭,避免使用护垫;每2小时排尿一次,减少细菌滞留。外出黄金时间是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避开10:00 - 16:00高温时段;防晒策略以物理防晒(遮阳伞、宽檐帽)为主。
二是饮食安全方面。绝对禁忌生鱼片、溏心蛋、未灭菌奶酪(李斯特菌感染风险);高风险食物凉拌菜、隔夜沙拉(细菌滋生快),需现做现吃;西瓜、荔枝等高糖水果每日不超过200克,防妊娠糖尿病。夏季是补钙黄金期,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避开正午),促进维生素D合成,助力钙吸收;补铁搭配维生素C食物(如番茄、橙子)提升铁吸收率,预防贫血。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卫生的食品,预防腹泻的发生。出现水样便立即就医(可能诱发宫缩);晨起空腹喝温水,每日摄入30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火龙果)可以缓解便秘。
三是运动与活动方面。适宜的运动有水中运动如游泳(水温28℃左右)可以减轻关节压力,每次不超过30分钟;缩肛训练每天3组,每组收缩10秒,预防产后漏尿。禁止高温瑜伽、蒸桑拿、潜水等可能引发缺氧的活动。散步时间选清晨或傍晚,每次30分钟内;装备用托腹带分散腹部压力,选择有减震功能的运动鞋。
德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夏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从而增加感染和发生胃肠道问题的风险,请问在夏季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出现了胃肠道问题,如何进行治疗及预防?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丁青春:
夏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夏日里,空调、冰西瓜、烧烤小龙虾等饮食构成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图景,但在享受美食时,若忽视饮食卫生,往往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及应对方法。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腔侵入肠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均可能成为致病源。这类疾病夏季高发,且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下降等胃肠道症状,部分人还可能伴随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反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病原体类型、个人体质密切相关,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其粪便和呕吐物中都含有大量致病菌,致病菌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或苍蝇等媒介生物扩散传播。
下面教您辨识和处理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方法。
一是诺如病毒性肠炎,主要特征为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每日可达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无黏液脓血,可伴随发热、头痛、寒颤及肌肉酸痛。多数患者 1~3 天可自愈,但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诺如病毒性肠炎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也无效,主要通过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如及时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是细菌感染性腹泻,它是由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特征为腹泻、腹痛,排便后腹痛可缓解,部分患者伴有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多少不一等症状。伤寒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玫瑰疹;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细菌感染性腹泻轻症患者可通过消化道隔离和饮食调理自行恢复,若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接受对症治疗及抗菌药物干预。
给大家分享一份科学预防指南,一是注意饮水卫生,饮用水需充分煮沸,高温可有效杀灭致病微生物,饮用开水可预防绝大多数介水肠道传染病。二是注意食品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与储存,减少食用贝壳、螃蟹等易携带致病菌的水产品,如需食用务必彻底加热熟透。三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勤洗手,不暴饮暴食,不吃过期、变质食物,生食瓜果要洗净,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四是尽量避免与胃肠道疾病患者接触,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水杯、便器、卧具等需进行消毒,避免接触传播。五是优化饮食与生活方式,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六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更换衣物和寝具,保持居室通风良好,减少病菌滋生与接触机会。
做好以上防护措施,就能有效抵御胃肠道疾病,防止“病从口入”,让您在夏日里安心享受美食与生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