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立达学院传来喜讯,该校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罗睿哲创作的实验短片《The Phantasmagoria of the Dropped Piece》在国际影坛收获佳绩。该作品不仅荣获瑞典博登国际电影节 “最佳实验电影” 奖项,还成功入围英国沃尔瑟姆斯托国际电影节,并将在本月进行现场展映。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沃尔瑟姆斯托国际电影节 99 部入选作品中,这是唯一一部来自中国的作品。截至目前,该短片已五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入围(含获奖)资格,未来还将继续角逐更多国际电影节赛事。
超现实手法构建批判隐喻,实验短片独具先锋精神
《The Phantasmagoria of the Dropped Piece》是一部时长 3 分钟的实验短片。导演罗睿哲将工厂机械、游戏机、时钟等看似不相关的异质元素,巧妙融入虚幻棋局场景,构建出充满社会批判性的隐喻空间。短片讲述打工人韩琳因一枚掉落的国际象棋,意外闯入虚拟棋子世界,目睹自己与其他打工人被资本操控的困境,尽管试图逃脱却最终失败。这种运用超现实手法展现 “打工人” 与资本博弈关系的创作方式,打破传统思维,展现出鲜明的先锋精神。
兴趣驱动创作,青年导演崭露头角
作为上海立达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生,罗睿哲对现实主义题材情有独钟,其作品常以怪诞风格、手持镜头为特色,在松散叙事中暗藏深刻的社会观察,带有 “新迷影一代” 的美学印记。大学期间,罗睿哲因喜爱魏书钧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和实验电影产生浓厚兴趣。在校期间,他已执导、编剧并制作短片《Bondage of Hypocritical Love》,探讨离异家庭中的父子关系。而在 2024 年,他身兼导演与剪辑,完成了实验电影《The Phantasmagoria of the Dropped Piece》 。目前,罗睿哲正积极探索多元创意风格,并计划于 2026 年赴海外深造,希望未来能够独立执导一部故事长片。
以成果为导向,教育改革见实效
罗睿哲作品在国际舞台的亮眼表现,印证了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微电影制作》《影视导演》等核心课程中,教师团队采用 “项目制 + 工作坊” 模式,引导学生将对社会的观察转化为专业的视听语言,逐步形成 “发现问题-创意转化-技术实现” 的完整能力培养链条。
在 2025 年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上,副校长祁焱华表示:“聚焦学生创造性产出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以成果为导向才能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的传媒新质人才。” 未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持续深化 OBE(成果导向教育)改革,构建 “赛事对标-创作孵化-国际推送” 三维培养体系。在院长林迅的带领下,学院还将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把课堂实践延伸至行业工作室,切实落实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此次传媒学子在国际舞台的亮眼成绩,不仅彰显了青年创作者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印证了实践教学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的教育成果。从构思到成片的全过程淬炼,让中国故事在国际影坛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