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文化中国行丨1.28亿流量背后,川渝博物馆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0:43:0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资料图

博物馆,是文明的容器,也是连接时空的桥梁。

在巴山蜀水勾勒的文化版图上,川渝两地正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纽带,携手编织出一幅博物馆协同发展的瑰丽长卷。

2024年,两地博物馆接待观众1.28亿人次,是2020年的2.4倍——这组数据不仅折射出文化消费的强势回暖,更勾勒出川渝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上扬曲线。

在数字化席卷的文博生态中,两地博物馆做了哪些有益尝试?接下来如何锚定新方向?

近日,“2025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在渝举行,两地文博界以智慧碰撞,共同描绘出川渝文博事业发展新图景。

“2025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在渝举行。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文博跃迁——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近年来,文博热潮涌动,川渝博物馆持续火爆“出圈”。今年“五一”,两地博物馆门票售罄、预约爆满频频上演,尽显文化魅力。主会场发布的川渝文博五年“成绩单”,更以亮眼数据展现出文博事业发展的强劲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川渝备案博物馆总数598家,其中2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两地年均举办超3000场展览、4.4万场社教活动,较2020年均有明显增长。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共举办常设展览1606个、临时展览1617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牢记嘱托战贫困巴山渝水换新颜——重庆市脱贫攻坚展》、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展》等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小粉炉文创。三峡博物馆供图

文创产业发展也可圈可点。2020年-2024年,两地文创产品种类从6605种增长至12879种,收入增长319%,达4.5亿元。三星堆盲盒、三峡博物馆小粉炉系列等爆款成为文化消费新宠。

在服务创新上,川渝两地博物馆探索亲民化路线,实现快速“破圈”。2024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占备案博物馆总量的90%,全年共接待观众12802余万人次,是2020年接待量的2.4倍,创下历史新高。

“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地博物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均呈现良好势头,对西南地区博物馆发展发挥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盛建武的评价,道出了行业共识。

游客参观三峡博物馆。资料图

五年深耕,川渝文博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两地携手守护文明根脉、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与生动实践。

协同发展——

从“区域合作”到“文化共生”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之下,川渝文博事业的协同发展,已从单纯的区域合作迈向了文化共生的新阶段。

川渝馆藏精品玉器及金银器展,金面罩展出。资料图

2022年,川渝博物馆联盟成立,联盟成员联合策划了一系列精品展览:《金玉良缘——川渝馆藏精品玉器及金银器展》中,成都金沙遗址的金面罩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玉璋跨越时空对话;《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里,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与青铜兵器共同诉说巴蜀先民的智慧与内涵。

此外,连续多年举办的“巴山蜀水”文创展,更是将两地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今年的文创展,川渝两地50余家博物馆共带来包含三星堆面具冰箱贴、永川龙手办模型等文创顶流在内的近600余种文创产品,在逛展群众中引发热议。

“巴山蜀水”文创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文创产品的联合开发成为川渝文博融合发展的“破圈”赛道。两地通过IP授权、联名合作等创新模式,打造出多款现象级文创产品。三星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系列文创,将古蜀青铜面具的神秘与三峡文化的雄浑相融合,设计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盲盒、文具、服饰等产品,一经上市便引发抢购热潮。

这些爆款的诞生,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更让巴蜀文化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新宠。

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落地。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罗盛杰 摄

在机构协作与资源整合层面,川渝两地持续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主会场活动中,“川渝文物鉴定中心”“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双双落地。

“川渝文物鉴定中心”将整合两地专家、科技及学术资源,构建一体化文物鉴定服务体系,为巴蜀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动力;“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将策划推出系列主题展览,并联合开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红色研学线路开发等项目,实现两地展览互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正如盛建武所言:“几年来,川渝两地凝聚百余家博物馆的力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区域合作之路,文化共同体特质愈发鲜明。”

多元突破——

在“共性”与“个性”中探寻新路

在今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引领下,川渝文博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探索发展新路径。

在5月17日举办的川渝博物馆联盟年会上,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武彦表示,面对时代变革,两地博物馆要让科技拓展边界、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学术研究为根基、文化认同为纽带,书写新时代“蜀道新篇”。

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资料图

具体而言,要携手推出巴蜀文化系列精品展览,精心策划“川渝博物馆暑期研学季”等品牌活动;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大馆牵头、以大带小方式,探索共建共享川渝文物数字资源库,开发数字孪生考古场景、区块链文物溯源系统,让巴蜀文化遗产在云端“活”起来。

这些提议引发两地文博界强烈共鸣。盛建武进一步提到,川渝两地要发挥好三峡文物保护基地的平台优势,既守护好三星堆、金沙遗址、龙骨坡遗址等“超级IP”,也要关注中小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让巴蜀文物走进大众生活。

游客参观三星堆博物馆。资料图

在国际化视野下,川渝博物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长江上游文博共同体,推动两地精品文物“组团出海”,让青铜面具、汉代画像砖等文物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在文创领域,川渝要强化IP协同开发,将巴蜀特色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立足新时代,川渝文博以文化传承为根据,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正为全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川渝力量”,助力古老的巴蜀文明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责任编辑:常涵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