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观察大棚里葡萄的长势。
清晨,薄雾轻轻笼罩着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在果路农业基地的葡萄园里,“阳光玫瑰”葡萄饱满垂枝,内蒙古果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轻触手机,不远处的设备房嗡鸣启动——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智能灌溉系统自动启动补水。
“200亩葡萄园,靠的就是水肥一体机和物联网这套‘智能系统’,两个人就能管好,比过去几十人肩挑手提高效得多。”他指着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话语里满是对这套“智能系统”的自豪。
北依阴山、南邻黄河的东河区,设施农业正上演“双轨升级”:传统蔬菜基地根基稳固,果路农业和润泽园这样的农业探路者瞄准高附加值、错季特色果蔬,开拓新赛道。当传统蔬菜种植市场趋近成熟,错季种植成了打破市场常规、抢占时间差的关键。
“精准,是我们的核心密码。”李明带着记者走进设备间,反渗透装置正过滤着略带盐碱的原水,他说:“水干净了,苗才肯好好长。”一旁,水肥一体机依据传感器数据,精准调配净化水与肥料,通过管网送达每株葡萄根系;棚顶的智能保温被、风口,随着环境数据自动调节。“稳定的环境对葡萄生长太重要了。六月采收的头茬‘阳光玫瑰’已经上市,一亩地可收3000~5000千斤。下一步我们还想试试其他品种,试试‘两年收三回’的新法子。”李明说。
与果路农业基地的新锐试验形成互补,润泽园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则带着成熟基地的稳健。合作社负责人张胜利站在西红柿大棚前,身后的温室里,普罗旺斯、黄金果、玲珑果等多色番茄正值上市旺季,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红得饱满、黄得明艳、绿得鲜亮。
“咱这儿背靠阴山、面朝黄河,夏天不燥,夜里凉快,天生就是大棚菜的宝地。”主业的扎实,让他有底气审慎跨界。去年十月,合作社划出150亩温室,试种高端葡萄品种“妮娜皇后”。
“强光照、大温差,种出的葡萄甜度高、风味独特,酒香里透着苹果香。”他轻抚新挂果的葡萄串,既有期待更显谨慎,“今年是首次挂果,重点在于观察本地环境下的品质表现。理论上亩产虽可达5000斤,但技术适配和经验积累才是当下的关键。”
沙尔沁镇探索的底气,源于深厚的产业根基与政策支撑。东河区设施农业面积达3.8万亩,年产蔬菜48万吨。近年来,东河区着力推进老旧温室改造,集中连片升级改造温室大棚2.25万亩,打造了3个千亩示范区。“我们支持果路、润泽园这样技术扎实的主体探索高附加值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为产业可持续升级筑基。”区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晨光中,润泽园的番茄棚里,工人麻利地采收着红黄鲜果;相邻的温室内,技术员俯身记录“妮娜皇后”的细微变化。“探索新领域,核心技术、本地经验、市场判断,缺一不可。”张胜利的话,道出沙尔沁镇农民的共识。
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农民扎根土地的智慧,沙尔沁镇的设施农业正从传统蔬菜的万亩沃野,向高附加值、错季化的多元产业格局稳步拓展。一幅扎根沃土、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图景徐徐展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璐;通讯员:孙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