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不老的昆曲,青春的颜色: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20:32:00    

《青春“牡丹亭”》是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以传世经典《牡丹亭》在当代的“青春”重生为线索,系统、完整、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昆曲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呈现了一曲中国古典艺术的青春传承之歌。

全书追觅历史,聚焦当代。一方面,将中国历代昆曲人的身范立志、继承创新娓娓道来,那些人物和故事,绘就了昆曲数百年薪火相传、百折不挠的宏阔画卷——“六百余年惊艳,姹紫嫣红开遍”。另一方面,生动记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台前幕后,及其在海内外掀起“昆曲热”并引领年轻一代观众走入剧院的“破圈”传奇。正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书写的奇妙碰撞,成就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美学新生,也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命脉”。

《青春“牡丹亭”》,何建明、信世杰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348年,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巨大瘟疫,正从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岛蔓延开去。瘟疫所带来的“黑死病”,将夺走2500万条生命。黑暗的中世纪欧洲,迎来了至暗时刻。而在万里之外,元朝也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这年的一个春日,正是姑苏好景致,38岁的顾瑛与好友杨维桢踏着晨露登上玉山,透过薄雾俯瞰着远处的河流与田野。顾瑛双目微闭,轻轻吸了一口气,微凉又带着一丝甘甜的空气进入身体,让他感到了久违的舒爽。

春风吹拂起顾瑛的头发,杨维桢在他脸上看见了不同往日的愉悦,大约也想到了他心里的乐事,开口问道:“仲瑛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吧?”顾瑛一笑,转过头来:“杨老兄果然知我!自从摆脱商务杂事以来,这几年,总想找块地方造个园子,好让往来的朋友们有个相聚的地方。”

杨维桢知道顾瑛的心思。孔夫子讲“三十而立”,别人而立之年刚刚在事业上有点成就,但顾瑛却在30岁这一年宣告“退休”,不事商务,更不愿意从政,把来请他做官的全部回绝,一门心思琢磨曲艺、文章。靠着祖上基业和他30岁之前积攒下的财富,足以快意此生。人在壮年,能有这样的一份悠然心境和财富支撑,杨维桢心里也有些羡慕,以及感佩。但此时,杨维桢还不知道顾瑛对这处园子有着怎样的设想,凭他的财力,造一座阿房宫似的宫殿也不在话下。

顾瑛迎着拂面春风,用目光丈量着这一片山野,想象它建成一方园林后的模样。在他心里,这里所要修建的园林不是奢华的。他并不想为自己建造一个奢靡的宫殿,而是像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一样,隐于世外,忘于江湖。一边想着,顾瑛嘴里脱口而出三个字:“小桃源”。

杨维桢听了,捋着胡须,满眼赞许,吟诵起陶渊明的词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人相视一笑,生逢此世,醉心田园,忘了今是何世,或许更好。名字定下,两人继续用脚步丈量,圈出一片南北长约十里、东西宽约六里的园子,一边走着,一边商议该在哪一处造个什么景致。

日暮时分,当两人再回到早晨所站的地方俯瞰,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大致相同的图景。此时,他们还不会意识到,这座最初被命名为“小桃源”的园林,会在中国文化的历史画卷上留下多么重要的一笔。顾瑛后来将“小桃源”易名为“玉山佳处”,后又改为“玉山草堂”。更名“玉山”,是因为地处昆山,而“草堂”之名,实在是顾瑛作为文人的自谦。令后人惋惜的是,玉山草堂与历史上的诸多名胜一样,很难幸免于战火,最终在1367年毁于元明易代的战乱之中。两年后,玉山草堂的主人顾瑛,也在躲避战乱途中客死异乡,尸骨回葬于绰墩山墓地。

图源:视觉中国

物质性的东西通常脆弱,哪怕坚如磐石,也会在历史的烽烟中慢慢磨损,直至销毁。而非物质性的东西如风如水一般,看似无形、柔软,却可以历经王朝更迭,历经战火屠戮而万古流传。

在存世不足20年的玉山草堂里,顾瑛凭借他巨大的财力和善于交游的性格,组织大小雅集共50余次,聚集了杨维桢、柯九思、郑元祐、张雨、袁华、倪瓒、黄公望、王冕、陈基等80多位文人雅士,留存诗歌5000余首。作为玉山雅集的重要图画记载,张渥的《玉山雅集图》已经不存,但从杨维桢的《玉山雅集图记》中,后人依旧可通过文字,感受1348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这次雅集的盛景。

这样一个由民间文人发起,不分长幼、尊卑、行业的大型文人沙龙,也自然不再如往常那样,拘泥于诗文书画的雅好切磋,而把一些民间娱乐形式也引入聚会中来。戏曲,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顾瑛本身热爱戏曲,自己也非常善于弹阮,家中蓄养着专门从事戏曲表演的声伎;在玉山雅集的诸位座上宾中,亦有善吹铁笛的杨维桢、善弹古琴且通北曲的倪瓒等人。

在那次聚会上,顾瑛、杨维桢、倪瓒等主、宾众人,会在酒酣之后各自操起拿手的乐器,天香秀、丁香秀、南枝秀、小琼英等歌女声伎唱起经文人改编后的曲子,欢歌奏乐之声飘出草堂,飞向玉山,飞向寰宇。

昆山顾氏宗族中,有一位名叫顾坚的年轻人。顾坚的家境并不像他的长辈顾瑛那么优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耕读人家。但顾坚天资聪颖,自幼好学,除精通诗词,更通曲律,慢慢加入了顾瑛的玉山雅集,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这些前辈为友,一同钻研南曲。每逢雅集,顾坚收到玉山发来的请柬,便从他所住的千墩出发,走过泥泞弯曲的乡间小路,一路思索着曲调唱法,赶往30里外的玉山草堂,与多位前辈一同探讨南曲声腔的革新。他也学着“风月福人”杨铁笛、“风月异人”顾阿瑛、“风月主人”倪云林,自号“风月散人”。在一次次宴会上的弹唱与研讨中,顾坚从顾瑛、杨维桢那里习得了南曲的精粹,又从倪云林那里学来北曲之精华,结合昆山地方音乐特色,日夜思索,创设“昆山腔”。而在昆山顾氏之后,又将有一位新人从历史的褶皱中徒步而来,成为对昆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代“曲圣”。

原标题:《不老的昆曲,青春的颜色: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何建明、信世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