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章晓亮
昨天上午,杭州文新街道“阳光老漂·文明知行堂”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坛在阳光社区启动,这标志着专为随迁老人定制的文明养成平台落地,也折射出文新街道破解“老漂族”更好融入城市的创新探索。
上午9点的阳光社区301教室,空气里浮动着天南海北的乡音。
方秀云笑容满面地站在投影屏前,身后的时间轴清晰勾勒着这个特殊课堂的进化史——2013年始于自家客厅的六人茶话会,先后升级为社区备案的公益组织,注册成为专业社会机构,建立临时党支部、妇联、工会组织,直至今日挂牌市级文明实践阵地。这位老居民、社会研究学者用十年光阴,将零散的“候鸟”聚合成拥有300余名学员的“文化舰队”。
文新街道供图
启动仪式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侯林锋向老漂支部颁发了“阳光老漂·文明知行堂”文明讲坛牌匾,街道党工委委员孙忆为两位资深“老漂”赖文建和权循熙颁发特聘讲师聘书。他们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老漂”带来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课程。
活动重点以“观影+共读+思辨”的三幕剧形式展开。首映的《文明之旅》纪录片中,社区“老漂”志愿者参与亚运志愿服务、指导垃圾分类的镜头引发阵阵掌声。在“麦家陪你读书”环节,二十位银发学员共读《望江南》,用各地方言演绎茶文化片段,南腔北调的碰撞催生满堂欢笑。
“我们不要填鸭式教学,而要根据‘老漂’们特点,激发银发智慧的反哺。”特聘讲师赖文建展示着课程表,方言故事会、数字生活实验室、隔代教育辩论赛。每月两次的课程设计暗藏巧思,既有《智能手机里的家风》这类实用课题,也有《我的城市记忆博物馆》等情感疗愈项目。
文新街道供图
63岁的韩玲娣带领众人宣读倡议书。这位退休教师,如今是社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队长。“过去总觉得自己是带孙子的‘工具人’,现在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据了解,到目前,阳光社区“老漂”群体已孵化出7支志愿队伍,累计参与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社区事务200余次,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阳光老漂·文明知行堂’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坛,旨在为‘老漂’们打造一个学习、交流、成长全方面融入城市文明的平台。”阳光社区党委书记娄丽娜表示,接下来,阳光社区将以文明知行堂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活动,不断丰富“老漂”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明润心田,让文明之花在社区处处绽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