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贴有“北京水样”标签的水瓶,眼神中满是兴奋与期待。未来一周,他们将带着这瓶水跨越大半个中国,溯源南水北调,找寻一滴水的“来时路”。
这是一堂跨越6000余里的思政课;也是一场沿着南水北调对话山河的壮游之旅。4月中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一起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探索祖国之美——筑梦饮水思源路”的手拉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师生们沿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用七天六夜丈量中国水脉,探索祖国之美,在行动中涵养家国情怀、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启一场见证大国重器、领略国家工程伟力、感受科技力量与人文历史魅力的奇妙征程。
饮水思源:一场对话山河的感恩之旅
在4月13日开营仪式上的“南北对话:南水回家”环节,首师大附小同学将取自北京的南水北调水样赠予丹江口六里坪镇小学同学,让丹江口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守护的这汪碧水在历经1432千米的旅程到达北京后的样子。
“原来我们的饮用水就是从这里来的啊,真是太神奇了!”4月15日,团队抵达丹江口,薄雾笼罩着库区,远处青山若隐若现。站在丹江口水库的大坝上,水天相接的水面一望无际,师生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团队走访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丹江口大坝,感受大国工程的磅礴力量。
取水仪式是此次感恩之旅的重要环节。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神情庄重地列队在取水点。当工作人员将盛满丹江口水库水样的容器缓缓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的双手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敬畏。“我要把这瓶水带回北京,让爸爸妈妈也看看。”小男孩王俊涵激动的说。
这瓶水承载着孩子们对水源地的感恩,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饮水思源”的真意。
“爷爷说以前这里都是玉米地,现在全种上了能保水的茶树。”在丹江口水库水文化教育基地,六里坪镇小学的葛佳莹指着沙盘上的输水渠道解释道。她蹲下身,指尖划过沙盘上标注的“陶岔渠首枢纽”模型,微型闸门应声开启,一股细流顺着中线干渠模型流向北京。这让首师大附小的赵如承感慨万千:“这水流了1276公里才到我家水龙头……”
“库区拆迁那天下着雨,但大伙儿说清水北送更要紧。”4月16日,师生们上午探访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村,走访了解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库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牺牲。一位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北京少年邵梓轩的掌心,这个曾经刷牙都要开着水龙头的孩子,悄悄把矿泉水瓶盖拧紧。
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两校学生的交流活动充满温情与感动。六里坪镇小学的孩子们拿出精心准备的“葫芦文化”展示,从葫芦种植到器物制作,从葫芦丝演奏到文化传承,无不展现着当地特色。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围在制作葫芦丝的课桌旁,眼睛紧紧盯着学长们灵巧的双手。当六里坪镇小学的孩子将亲手制作的小葫芦吊坠送给北京的伙伴时,双方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笑容在脸上绽放,这一刻,跨越千里的情谊在小小的葫芦间传递。
翻江倒水:一场问鼎重器的科技之旅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走在泵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水泵轰鸣,震得人耳膜发颤。这里像一张张巨大的臂膀,把长江水浩浩荡荡地送向北方。工程师指尖划过沙盘上闪烁的指示灯介绍说:“东线工程南北落差40余米,为此我们国家建设了51座泵站接力托举,长江水爬着楼梯去北方,创造了世界水利史奇迹。”
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泵站群的核心设施,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工程一线的所见所闻让孩子们赞叹不已,脸上洋溢着对科技力量的赞叹和敬畏。“我的家乡守护着‘北方水井’,今天又看到东线工程的‘长江水泵’,终于明白大国重器是什么!”这番感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六里坪镇小学学生王向阳感慨道。
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运河三湾风景区,曾是运河的险工河段,经过近年的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展示着古人“三湾抵一闸”的治水智慧。
人文的碰撞在三湾公园达到高潮。4月18日,研学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扬州大学留学生志愿者一起开展了一场Canal Walk国际环保志愿服务行动,实地探访体验新时代运河文化建设与生态治理成果。随后,两校学生与国际志愿者一起清理河边的垃圾,践行环境保护的倡议。
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共建的“运河城市会客厅”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志愿者与两校学生,就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环境保护、运河未来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开拓国际视野。
“孩子们在志愿者服务时,自发组织净滩行动,这种主动担当的精神,是课堂教育难以企及的珍贵收获。”在首师大附小随队老师黄燕舞看来,这次活动也是一场中外青少年运河文明的交流对话。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陈玲春以“扬州,一座值得品读的城市”为主题,通过珍贵历史影像与生动讲述,带领师生们穿越2500年时空,解码“运河原点”扬州城“因运而兴”的文化密码。她还代表秘书处向外国志愿者和研学同学赠送了《沿着运河看中国·江苏篇》(中、英文版)一书。
洞鉴古今:一场追寻文脉的人文之旅
这场研学,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人文上的洗礼。他们见证了水资源的珍贵,理解了饮水思源的深意,更在行走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在江河奔腾中,他们读懂了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工程和无数英雄儿女的中国。
结营仪式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话剧演出《一江清水向北送》。话剧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建设为背景,以百姓江豚、江小满,水利工程建设者屠苏等人为主角,将观众带入那段红色回忆。
“小满他爸啊,我们家要搬了,以前你建的那个抽水站,要把咱这长江水送得更远,说是要到山东、天津去……”随着话剧落幕,舞台灯光聚焦在31名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手捧红领巾,缓步走向饰演南水北调建设者的大学生演职人员。当鲜艳的红领巾系上肩头,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织。孩子们庄重的敬礼,正是对家国精神的最好回应。
7天的江河奔涌,6000里的水脉丈量,让少年们读懂了比地理教材更生动的国家叙事。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亓刚感触颇深:“这次实践教育活动,让孩子们走出去,探索祖国之美,不唯引导他们博闻强识,更是以实际行动来涵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归来。”结营仪式上,活动组织策划者之一、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组委会主席程颢饱含深情地介绍说,活动的课程设计非常科学,孩子们看过建设者的手,听过长江的浪,记住了南水北调的温度。这些思政元素就像融合到一起的水,当他们带着“江河同源”的信念走向四方,便是这场研学最好的“归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陶玲娣 记者 李澈)
作者:陶玲娣 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