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家探亲这几天,感觉父母整日都盯着手机。仔细一看,母亲在各大平台做任务,集金币。父亲则不断上滑短视频、刷着微短剧。”这个“五一”小长假,回安徽老家看望父母的李女士察觉到了父母的变化——年过七旬的他们,成了“网瘾老年”。
根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与2023年12月相比,网民人数增加742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新增网民的20.8%。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老年人曾经面临的“数字鸿沟”被渐渐填平,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怪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掉入智能手机里的各种“数字陷阱”。从集金币、刷短剧到学配音……这些看似“馅饼”、实则陷阱的套路,让他们在耗费心力的同时也付出不少真金白银的“学费”。
刷视频看广告能赚钱?很多老人支出远大于“收入”
李女士没想到,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父母,会被智能手机迷了心窍。这两台新手机,是今年过年时李女士刚给他们换的。此次回家,李女士发现,母亲同时用着老手机和新手机,两台机器的屏幕不停播放着各类视频,只是为了领金币。
母亲告诉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刷视频、看广告都能赚钱。集满1万个金币就可以兑换1元现金”。
那么,真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李女士拿起母亲的手机仔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就拿看视频来说,一开始只要观看5秒就能得到5个金币,但只要连续看了一段时间,就必须看满20秒才能领一个金币。“我翻看了一下她的账户,除了第一个月兑换到了20元,后面每月最多就领了两三元。更气人的是,在看这些视频广告的过程中,妈妈还难挡诱惑,买了一堆看似实惠实则劣质的小东西,不仅把辛苦刷来的钱还给了平台,还倒贴了不少。”李女士说。
更让李女士担忧的,是父亲对微短剧的“上头”。父亲告诉她,自己手机里的银行账户之前莫名其妙被自动扣款了几百块。李女士检查父亲微信里的自动扣款设置,没想到他不仅开通了自动续费和免密支付,还在好几个短剧小程序都做了绑定。按照李女士的说法,这些短剧一般前几集都是免费的,随着剧情进入高潮,想要继续观看就要付费购买虚拟币来兑换集数,她的父亲可能就这样稀里糊涂付了钱。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有着李女士类似的困扰:“迷上刷手机之后,父母连孩子也不好好管,做饭也糊弄,天天看短视频,每天讨论的就是几分几毛。”“我妈也是,半夜起夜就开始刷,一轮一轮地刷,带孩子的时候还会给小孩看视频”……还有网友说,现在不得不定期给父母清理手机微信,“每次打开,从A到Z,发现父母关注了几百个微信公众号,估计都是刷小视频的时候被吸引过来的”。这些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往往打着生活小妙招或者养生的旗号,做各种营销和推广。
动辄学费上万,渴望“学本领”的老人被精准收割
还有不少老年人,忙着在手机上学本领、学才艺。
朱阿姨今年刚过70岁。年轻时酷爱文艺的她最近迷上了“配音”。半年前,她无意间从手机上看到了某声音训练营的广告——“0元学配音”“声音变现”,从此迎来了“金牌导师”们的“死缠烂打”。为期五天的免费培训课,到了第三天,导师就发来了一张8800元的进阶班账单,伴随而来的,是导师们的一致夸赞:“你的声音可塑性很高,我们都觉得你能学得出来并实现自己的声音价值……”架不住这些每天不停出现的情绪价值,朱阿姨终于续了费。
三个月后,当朱阿姨上完8800元的进阶班后,导师们口中那些“每天都能接配音单,时薪两百不是梦”都没有实现,可她却已又花了好几千元买了录音棚和版权有声书。在用了近一个月读完了那本好几万字的有声书后,仍没看到“水花”的朱阿姨终于意识到不能再往里砸钱了。为了让朱阿姨不再继续沉迷这些代价高昂的直播课,朱阿姨的女儿,还悄悄把她微信里关注的主播账号和相关视频号都删了。
“后来,导师还来找我要报新的课程,我说不打算续了,他们还说要帮我申请奖学金来打折。”朱阿姨说,花了这些“学费”,她并不觉得冤枉,因为也确实学到了一些配音技巧。但自己也看明白了,要把声音变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到社交平台看看别人的留言,其实这些导师套路都差不多,花言巧语哄着你只是为了让你付出高昂学费。一旦你不续费了,他们也不再搭理你了。”朱阿姨无奈地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人网络素养提升实践及效果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的深入交叉发展,越来越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也遭遇到各类网络风险的困扰。大多数中老年人对互联网使用持积极态度,提升数字技能、学习网络知识的意愿强烈。
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所谓AI课、剪辑课、配音课,瞄准和“收割”的,正是那些渴望发光发热、充实自我的老年群体。不少专家因此建议,应对互联网平台和相关企业加强监管,改进算法推荐机制,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防诈网”
在上海老年大学,关于短视频制作、手机摄影等智能课程备受老年人欢迎,每次一发布就被秒空。在手机摄影班,68岁的张阿姨已经跟随老师卫卓然学了大半年的拍照和修片。“在来老年大学之前,我都不敢用智能手机,只会打电话发微信。现在,我已经是社区的摄影志愿者了,经常为社区活动拍点照片。”
家住浦东的强阿姨,是短视频制作班的学员。每周三,她都会“长途跋涉”到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上课。“现在手机上针对老年群体的各种‘套路’很多,有时防不胜防。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的渠道又比较有限,像老年大学这些课程虽好,但名额实在不好抢。今后是否可能以社区为单位,组织一些面向老年群体的互联网培训,或者多向老年人提供一些正规的网络学习资源。让老年人能尽可能方便地学到有用的网络知识。”强阿姨表示。
事实上,相关探索早已在不断推进。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老年大学副校长王敏介绍,近年来上海老年大学、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每月都会联合各区老年大学,发布更新包括中医康养、智能手机应用、反诈防护等几十门实用课程,老年朋友无需注册和登录,只要扫码即可在线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今年“五一”前夕,上海老年大学还发布了2025年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题公益培训,包括AI基础、手机摄影、视频剪辑等老年人热衷的智能课。“很多老年学员碰到手机上的问题,宁可抢课来学校问老师,也不愿在家问子女。”王敏因此建议,在父母触网的过程中,作为子女应该多点耐心,因为老人不仅需要物质反哺,更需要精神慰藉和情绪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防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