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豫哈携手续约定 中医协作暖边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0:24:00    

七月的哈密,瓜果飘香,暑气渐盛。7月15日上午,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正骨楼的会议室里格外热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的医护人员围坐在一起,一场充满温度的帮扶座谈会后,“院包科” 协议和党建合作协议的续签落笔有声——这已经是两地医院第二年携手,把中医的暖流持续注入哈密的街巷乡村。

“这一年,咱医院的推拿技术越来越扎实,来看病的老乡都说‘中’!”通过河南专家手把手带教,医院里能独立开展穴位埋线、小针刀等技术的医生多了,骨科门诊量比去年涨了近三成。科室里汉族、维吾尔族医生天天凑在一起研究病例,技术上你追我赶,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得像一家人。

这样的变化,藏在每一次跨越千里的奔赴里。从去年8月签下党建共建协议开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专家们就成了哈密的“常客”。这次来的队伍里,党委副书记焦钧带着新的计划:“不光要教技术,更要帮着建机制。接下来,咱两家医院在人才培养、专科建设上再深钻钻,让哈密的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河南的好中医。”

会议室里谈得热络,诊室里、课堂上更是干货满满。推拿科一病区党支部书记王雪霞给全院党员上的“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党课,“怎么把党员先锋岗设到诊室里”“如何带着科室医生一起啃技术难题”的实在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郭现辉、针灸科主任李瑞国围绕“穴位埋线”“小针刀”等技术培训课程,直接搬来了临床案例,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找准穴位、怎么调整推拿手法。

最让老乡们高兴的,还是家门口的义诊。7月16日,哈密市黑峰山社区、白石头乡卫生院迎来医疗专家义诊巡诊。在黑峰山社区,常住着3460位居民,由汉族、维吾尔族、哈族、蒙古族、回族等7个民族共同构成,民族占比达55.6%,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但由于医疗力量配置不足,这里的许多居民都饱受慢性病、疼痛等疾病的困扰。

78岁的哈萨克族老人热仪木汗腰椎、颈椎疼痛多年,现场接受针灸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老人直拍着腰笑:“以前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现在专家医生们进社区在家门口 问诊、把脉、扎针全免费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惦记着咱们百姓。天气这么热,你们也辛苦了。这样的好事暖到了我的心坎里,打心底里感谢!”

“参加社区义诊活动,也是为边疆人民送医活动的一部分,我的愿望就是提高受援地医疗水平,也把自已专业和医疗技术留下来,造福当地的人民群众,履行好我作为一名医疗援疆者的神圣使命。”参加本次义诊的医生,河南中医三附院援疆医疗专家张翼说。

在哈密市白石头乡卫生院义诊现场,也排起了长队:“医生,我这腿蹲下去就站不起来。”“我常常睡不着觉,脾气还十分急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虽然口音不同,却都透着信赖。“他们不光看病仔细,还教咱平时咋保养,就像自家亲戚一样亲。” 一位前来就诊的居民说。

义诊一直持续到中午,太阳移到头顶,排队的乡亲们才渐渐散去。“援疆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情分。” 河南中医三附院党委副书记焦钧说,“我们先后选派了多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的专家参加援疆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惠及各民族的百姓,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我们的贡献。”

如今,在哈密的乡村社区,“河南中医”成了各族群众嘴里的热词;在豫哈两地医院的诊室里,医护人员一起查病历、研方案成了常态。从一纸协议到双向奔赴,从技术帮扶到心手相牵,河南中医人用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中医的智慧在天山脚下生根,让各民族的情谊在互帮互助中升温,共同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