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南财观察丨人形机器人“小考”:半马“跑得快”不是终点,加速“长脑子”才能领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3:0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北京亦庄,从前发生在科幻片中的一幕正在现实中上演。

4月19日早上7点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的“钢铁选手”与9000余名人类选手共同完成21.0975公里的比赛。

本次参赛的机器人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机器人赛道上,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同场角逐,有的机器人是1米8的“大高个”,有的机器人则看起来像“小朋友”,它们或像人类一样摆臂大步奔跑,或迈着“小碎步”高频率前进。

最终,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参与研制的“天工UI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

(“天工UItra”正在比赛,图源央视)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扭秧歌、转手绢,众擎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应用领域也由此拓展,例如园区巡检、赛事“球童”、服务志愿者甚至搭建舞台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亦庄半马正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次“小考”——考续航能力、稳定性以及速度。成绩的优劣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亦庄半马验证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但“能跑会跳”不是终点。人形机器人真正的突破在于向“聪明好用”进化——通过AI提升感知和决策能力,替代需要长期训练的人类岗位。

正如智能手机重塑生活,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逐步走向工作生活场景,一个属于它们的时代在加速到来。

4月19日上午,北京南海子公园,一场“人机共跑”拉开序幕,20支参赛队伍根据测试赛成绩相继出发。

“机器人加油!”“机器人跑快一点!”现场跑者和观众不断为人形机器人加油打气。机器人赛道上,机器人形态各异,天工队的“天工UItra”是个1米8的“大高个”,迈着“大长腿”摆臂大步奔跑;旋风小子队的松延动力N2则个头较小,憨态可掬得像“小朋友”,高频率踏步前进。

当前,长距离奔跑对于人形机器人仍是不小的挑战,完赛已是一定程度的巨大成功。

那么这场人形机器人“小考”,考的是什么?

首先,考耐力。半马比赛全长21.0975公里,对跑者来说,跑马最重要的是完赛。对人形机器人而言,续航能力是完赛的关键。

本次赛事中,机器人可途中更换电池或接力完赛,如更换机器人将每次罚时10分钟,“换电”则无罚时,最终成绩综合完赛时间与机器人更换次数评定。

在比赛过程中,工作人员随时关注机器人的状态,给人形机器人换电池,或在其关节处喷压缩空气,让机器人迅速降温散热。

参赛选手中,来自上海卓益得的“行者二号”续航能力较为出众,能够续航6小时以上。据了解,“行者二号”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复合材料,基于被动行走原理的方式,不仅让机器人的步态更自然,还能降低电机的用力,减轻所需电池和关节的重量,提高待机和续航能力。

其次,考稳定。人形机器人跑步是否会摔倒备受关注,户外环境的上坡、避障、转弯等都是考验。

人形机器人跑步依赖于机械结构和算法控制,需要快速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切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同时实时调整重心保持稳定,这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

赛场上,机器人奔跑的状态各异,有的重心较高,小腿质量较轻,可以摆臂大幅奔跑,有的选择不摆臂,走路前进。比赛过程中,机器人摔倒的情况确有发生,在工作人员扶起或更换机器人后继续比赛。

佛山市顺德区机器人协会秘书长陶渊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机器人跑步的稳定性涉及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这考验的是核心算法与小脑开发。避障、判断路面情况等功能,则考验机器人的视觉和感应器,这靠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人工智能来完成。

来自钛虎机器人的T170A,身高1.7m,体重48kg,在平衡性方面表现出色,即使受到外力干扰仍能迅速恢复运动时的平稳状态。

钛虎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T170A腿部关节的扭矩密度高达220Nm/kg,能轻松完成如单腿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搜索救援、医疗辅助、家庭服务等领域。去年,钛虎的销售额已达到5000万元。

此外,考速度。机器人的运动速度靠什么实现?据了解,机器人的运动主要靠电机和驱动来完成,扭矩和转速均会影响速度,同时采用轻量化材料可以通过减重提速。此外,关节设计也起到关键作用,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响应速度会影响到运动的速度和灵活度。

本场比赛中,天工队的“天工UI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天工的成绩比预期快30分钟,这与领跑员的节奏有关。

“天工Ultra”前面有一名领跑员,相比其他机器人需要工作人员用遥控器控制奔跑,“天工Ultra”可以利用传感器检测“领跑员”的运动状态,自己规划路线。

(“天工UItra”率先冲线,图源央视)

“天工UItra”身高1.8米,用于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适合奔跑的“选手”,可实现10公里/小时的稳定奔跑,最快速度可达到12公里/小时。

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跑得快”有何意义?

提升运动能力是人形机器人发展一个必经的阶段。业内人士透露,当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正在学习如何协调身体,随着平衡性和适应性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将逐步突破静态作业的局限,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类似人类的动态稳定性。

亦庄半马正是对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次“练兵”检阅。

一位人形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亦庄半马以体育赛事的形式提升了大众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促进了资本和资源的流入,从而提升研发速度和行业发展速度。

“科技与体育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人形机器人在体育领域的范围,人形机器人可以跑马拉松,证明它们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负重运动,可以做‘球童’、园区巡检、服务志愿者甚至搭建舞台工人等。”上述人士称。

但是,“跑得快”“跳得高”并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从“能跑会跳”向“聪明好用”进化。这意味着,提升运动能力只是前提,更重要的应该是大脑,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让人形机器人更趋向于人。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近日曾公开发言表示,真正的机器人,一是要有人的大脑,有对事物区别分辨的判断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二是要有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三是五官加大脑,应当有对各种生活工作场景进行条件反射和各种判断,思考选择最优化路径的能力。

“相比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和人类相似,可以完成抓取物品、分拣等更精细化的操作,还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在北京,亦庄半马展现了一场“人机共跑”的角逐。近日在广州,第137届广交会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内,人形机器人上演了一场“表演秀”,灵活展现握手、打招呼、抓握水瓶、左右手交互物品等动作。

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吸引了许多采购商的注意,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小麦”已用于门店导购、工厂两个场景,其中,在工厂可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作业。

除了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在服务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前景,由于其形态结构和感知系统类似于人类,人形机器人能够更自然地适应人类设计的环境和工具,执行多样化的复杂操作。

在“跑得快”的背后,更需注意的是落地应用的难点。

王理宗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商业化难点在于,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还处在萌芽阶段,许多技术如运动控制、感知与识别、人机交互等,仍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和完善。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伦理和法律方面的挑战,目前没有针对人形机器人行为的法律标准,如何保护人类的隐私和安全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

陶渊明表示,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应当依托其多模态感知系统、环境适应能力和人工智能算力,在工业制造、高危作业等场景中辅助人类完成高重复性、高强度或危险性任务,通过优化人机协作模式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复杂环境下的工作条件,从而减少人类职业性身体损伤风险。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人形机器人正在向好发展,有着不可阻挡的前进趋势。”多位从业者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传达了对行业的信心。

或许,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正如一场马拉松——“跑得快”并不是制胜的关键,真正需要的是持续的技术沉淀与生态构建,投入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万亿级新赛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