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车圈需要一些正经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2:06:00    

文 | 一口老炮

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一位身材丰满的女孩坐在一辆车里,竟然是为了测试一批车辆的减震功能,这是一位车企公关一号位在我们一个小群里分享的,怎么测试?自己脑补。

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五菱再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上周两位媒体老师在发布会撕逼的刷屏新闻,弄死你,成了一句新的口号。

周末,一位车圈非常资深的媒体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上海车展要开了,赶紧来车展看聊斋,很显然,已经有观众开始把车圈当作一场耍猴的戏来看了。

过去几年,车圈不正常的公关事件越来越多,从多家媒体起诉多家车企拖欠费用,到某车企约了某媒体一篇黑某车企的黑稿,结果提前触发的乌龙事件,到上周某车企的御用黑手因为拖欠费用反水点破甲方所要回扣,再到连车马费拖欠都成了行业吐槽话题,如今的车圈,我想已经快没有新闻了,因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稀奇。

是什么驱动了媒体关系怪事频发,媒体两个字的颜面扫地?我认为是流量。

第一、流量制造的虚假繁荣。

第二、流量让媒体关系沦丧。

先谈虚假繁荣。

如今,所有的车企都在抱怨,舆论环境太差,对手没有底线做黑公关,但是,看别人都是一身刺,我们有没有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在大量使用水军和虚假流量?二十年前,一场发布会几百个媒体,现在一场发布会几千个媒体,如果我们不为了大量的垃圾流量买单,这种乱象,就不会形成。

为何车圈发布会越开越密,媒体数量越来越多?似乎不开这种发布会,这家车企就性无能一样。

后来,终于有一位车圈资深的媒体老师点醒了我,他说,你发现没有,车圈大部分企业,公关都不直接给CEO汇报,而是放在CMO下面,管营销市场的人来管公关,就必然会流量至上,张口闭口ROI。

仔细看看,的确也是,其实早期,一些互联网企业也这么玩过,但立刻就改了,公关的传播逻辑与市场的传播逻辑,大部分时候是相反的,一个是刹车,一个是油门,除非这个CMO有精神分裂,否则大概率会把所有资源汇总到流量至上这件事上,导致公关工作无法开展,所以一定要让市场与公关分开,各自直接给CEO汇报,对,你没听错,这个事得CEO亲自管,无论是华为、阿里、小米、百度、360这些在公关上曾经有所建树的公司,都是如此。

流量至上,必定虚假繁荣。

我所参与过的车圈发布会,最高数量,见过两千多家媒体到场,包了四五个酒店,我也算老油条了,走遍全球开过各种发布会,但是这种气势,还是让我有点吃惊,这种高度单一市场同质化的媒体邀请,我在别的行业,从未见过,哪怕是阿里巴巴最火的时候,双11的发布会媒体数量,也无法达到这个规模;然后就是让人惊讶的密度,我看了看今年前三个月车圈发布会,可以达到每周两场,有时四场,真的是发布个屁,也要开会,我经常跟车圈的媒体老师开玩笑,你们的屁股是铁打的,空姐都自叹不如。

发布会之前的预热海报,那下面一大串合作媒体的logo已经导致图片无法加载,这似乎就是一张“集结令”,展示车企的号召能力有多强,保定张三开发布会请了1000人,我深圳李某就必须请1500人,凑不齐人数怎么办?管他是美食博主,还是马桶博主,只要有流量就给我请过来,扶持扶持不就转型了吗?

我问过一个车圈媒体大佬,两千个人的会,你认识几个同行?他说,我也是个新人了。

这个过程里,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企业会扶持自己的“亲兵”“门客”,绝对站队自己的,圈子里大家都知道,谁是谁的人。

结果,车圈的媒体人数,越凑越多,门槛越凑越低,企业给自己制造了负担,也给行业制造了负担,伸手要钱,张嘴要饭的人越来越多,给钱的时候,是爸爸,不给钱的时候,是孙子,拿命来,看我怎么干死你。

然后,就是发布会中,大量数据造假的问题,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弹幕,企业大量的预算消耗在这种让领导高兴的糖衣炮弹中。

公关原本是要让公司看到真相的部门,结果变成了给公司制造假象的部门。

为何要像上述这般操作?我 问过很多车企的CMO,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基本答案就是,行业标配,大家都这么干,热闹,也许他们是不屑回答我的问题,或者是不想告诉我真实答案。

那么我们来到第二个问题,如果这么做不正确,那正确的媒体关系应该是什么样?

在很多市场营销出身的公关分管领导看来,媒体关系有什么可做的?给钱不就得了,折腾半天,那点流量还不如我去找个明星合作来得快,随便花钱整几个事件营销,也比媒体老师写的那个深度文章来得猛。

在流量面前,大部分媒体老师的深度内容,被定义为无效传播,我觉得这是对“认知”和“思考”的极大不尊重。

事实上,今天在车企的媒体库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存在,一种我称为媒体,一种我称为流量。

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媒体?我接下来的定义,是狭义媒体定义,广义的,你可以来抬杠,所有具备传播效应的流量主体,都可以叫媒体,这是常识,没必要讨论。

这个地方很不好讲,讲不好就会得罪人,因为谁也不想被贴上标签,本质上大家卖内容,但是卖与卖的方式不一样,媒体,有选择性地卖内容,流量,给钱就办事。

我始终认为,不能把流量和媒体混为一谈,更不能因为有流量就被称为媒体老师,但是现在行业的情况是,只尊重流量,没人尊重操守,也没人尊重认知,一个丝袜,一块腹肌在车前晃一晃带来的流量,比一位资深秃头媒体老师,在车里捣鼓半天写出三千字的深度文章值钱。

我亲眼见过,很多流量在公关面前,直接叫爸爸,叫爹,真的,不是开玩笑,酒过三巡之后,公关发现马仔没在身边,直接指挥流量干活,车圈很多传统媒体人对此极为愤慨,媒体人的脸都让你们给丢完了,其实,没必要生气,因为你们两者并不是一类人,各有各的赚钱姿势。

丢根骨头就摇尾巴,包养心态,在今天的车圈甲方中,大量存在,不摇尾巴的,往往会被冷落和孤立,“你以为你是谁?一篇文章三五百阅读,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但是企业的管理,真的不需要外部的深度思考视角了吗?

据我所知,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们,保持着深度阅读习惯,他们会定期邀请行业里有思考能力的媒体人小范围讨论,华为多年以来持续性保持这种习惯,蔚来这一块也做得非常好,阿里巴巴的“老朋友们”是这个圈子里最有情怀的一个群体。

如果一个企业的媒体关系里,只有充满欲望的肉体,以及大型真人表演秀,那么这家企业注定会昙花一现。

一位互联网圈退休的公关副总裁跟我聊过一个观点,如今这个时代,其实是最好的媒体关系时代,因为平视了,十年前,那会儿媒体太强势,公关需要仰视对话,现在因为有金钱合作,大家可以坐下来,平等对话,这个时代是最舒服的状态,谁也没必要比对方高人一等。

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永远都不会漠视、鄙夷媒体两个字。

无论社会走到哪一步,总会有一群人,带着批判精神在反思社会和企业,媒体这两个字是厚重的,是责任,是思考,是傲骨嶙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虚心学习和接受批评。

我前段时间,私下表达过一个观点,在我今天的内心深处,媒体要始终保持直面内心,不能因为企业给你钱,你就创作,也不能因为企业不给你钱,你就创作。

这里面的创作,具体是什么意思,仔细想想就会明白。

很多传统媒体人会说,现在抖音、小红书上的这些网红,都不能叫媒体,就是互相抄袭文案,奶头乐,兜售流量的,我不这么认为,渠道就是渠道,不能因为渠道来定义别人,比如说直男财经,是我以前报社同事许云峰做的,抖音第一财经自媒体,是网红,但是我也认可他们是媒体。

结论是什么?与其请两千多个媒体到场,现场混乱,经常让大家因为接送机、车马费、住宿问题吵架吐槽,还不如索性缩减到五百人以内甚至更少,大部分的媒体可能对于来现场也没多大兴趣,一个人机票酒店加一起的成本,怎么也有四千元,你拿出两千元发个大红包,收看在线和直播后出的内容,大概率比来现场做的还要负责一点。

这个时候,很多车圈公关可能就不服了,你说的不对,他们不来现场,怎么发布身临其境的内容?怎么跟产品近距离接触?如何让行业觉得我们的产品很牛逼?

哥,一场牛逼闪闪放光芒的发布会,并不能让一款平庸至极的车也变得牛逼闪闪放光芒,你的车能不能大卖,从产品定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如今这个信息平权、人人透明的时代,你还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一个不会埋没任何好产品的时代,乖,信我。

所有公司在产品卖不好的时候,都会说我们的营销做得不好,扯淡,这个事情的终极原因就两个,定价贵了或者产品不行。

最后,惯例讲个故事。

有两个地方,一个叫镰仓,一个叫安X古镇(不提名字了免得被投诉),都是古色古香的地方,镰仓的街道上,商铺很多,但是大家各卖各的东西,吃的喝的,很少重复,网红特色店非常多,都在排队,哪怕是最常见的银鱼饭,各家的做法还不一样,但是安X古镇就很奇怪,一条路上,所有的店铺,卖来卖去都是一样的东西,无非是每家门前一口锅,里面煮各种腌制品,然后就是全国统一的馄饨、臭豆腐,再就是进货渠道高度一致的几种糕点,你走到哪里买,东西本质上都一样。

我当时特别想不明白,安X古镇一条街,几百个商铺,为什么大家就没想过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一点创新,做出一点新东西来呢?

所以,我在安X古镇,连顿饭都没吃,便匆匆走了,我没看到一个好好做产品的店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