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上链接!”晚上8点,六盘水盘州市双凤镇大海村,村干部陈银河和小伙伴已经架好了直播设备。
“地地道道跑山鸡下的土鸡蛋来了,这是冯阿姨家散养的土鸡蛋,早上才从山上捡回来,家人们看,打开鸡蛋还能看到蛋头哦,特别新鲜,顺丰包邮,太安逸了。”这个由村委会办公室改造的直播间,半年时间已经卖出1.5万单农产品,总销售额突破35万元。
从“大海子”到“新蓝海”:返乡青年的热血选择
大海村因雨季积水较多而得名。2022年6月,村里拓宽了水渠,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积水问题。就在这一年,从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的陈银河和从深圳返乡的陈专回到家乡,用年轻人的热情让大海村翻涌新潮。
“我并不向往热闹繁华的都市,我就想把家乡的事情做好了。”陈银河说。陈专则腼腆地表示:“想家了就回来了。”
两个年轻人很快投入到村务工作中。陈银河先后担任网格员、民兵连长,陈专任团支部书记。
院坝“议”出共富经 手机“播”开新销路
每月20号,陈银河都会在“农家说事小院”组织村民议事。
这个由三个说事点组成的议事平台,已经帮助村里化解矛盾纠纷9起,解决基础设施问题5项。
“以前是石子路,现在整成了柏油路,走路也平了,骑车子很稳当。”村民彭正权说。随着生活改善,村民讨论的话题也从基础设施扩展到文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等。
2023年11月,“说事小院”第一次讨论“直播带货”。陈银河和几名返乡大学生随即搭建起助农直播间,把村里的大豆、鸡蛋、精品蔬菜等土特产销往全国。
直播间火了之后,村民任利华经常骑着车送来刚采摘的农产品。“银河,我送薄荷来了,早上才摘的,拿去直播间帮忙卖。”收割薄荷的季节,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对于行动不便的村民,陈银河则会和陈专一起“上门收货”。陈银河告诉记者,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田坎,每个弯弯绕绕她都非常清楚。
“我腿脚不方便,走路容易摔着,去不了街上,他们经常上门来收鸡蛋,家里的农产品不愁销路,所以特别感谢年轻人们。”50多岁的冯小巧告诉记者。
在大海村,乡村振兴的故事正通过一群年轻人的实践被重新书写。
“饺子电影夜”照亮童心:乡村振兴的温度答卷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单货发完,村委会的厨房飘出香味。十几个孩子围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一边等待公益电影开场。这是大海村不定期举办的“饺子电影夜”,也是陈银河和村干部们最珍视的时刻。
这样的场景,与半年前形成鲜明对比。那时村里的夜晚总是静悄悄的,孩子们做完作业就无处可去。陈银河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组织活动时的情景:“办晚会、放电影的时候,全村老小都来了,像过年一样热闹。”
除了助农带货,陈银河和村里的年轻人们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邀请公益理发师为老人理发、举办儿童节文艺汇演、放映公益电影、组织春节联欢晚会……
如今,大海村的文化活动日历越来越满。“每次活动后,都有村民主动来问下次什么时候办。”陈银河说。最让她感动的是,曾经害羞的孩童,现在会主动报名当活动小主持人。欢笑声在村委会此起彼伏,大海村正在书写着“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的生动故事。
“以前娃娃放学就关在家里,现在会主动说要上台表演。”村民董柳春发现,腼腆的女儿都敢在村晚朗诵诗歌、主持节目了。
双凤镇文笔小学学生高吉睿告诉记者,“科学小实验特别有意思,我们还想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这些变化,正是陈银河坚持“既要卖好农产品,也要办好文化活动”的初衷。“乡村振兴不能只算经济账。”她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就知道我们在做对的事。”
生长虽慢 但不会停
如今,陈银河的视频号签名写着“生长虽慢,但不会停。”这句话道出了这位返乡青年的心声。
从第一条获得9.9万点击量的关于家乡美食的视频,到森林防火宣传顺口溜破百万播放量;从最初直播间只有个位数观众,到现在最高月销售额突破20万元;从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陈银河和伙伴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这个深山小村焕发生机。
“我们没有从直播里赚钱,重要的是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把我们本地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宣传出去。”陈银河说。如今,他们正计划建设“青年益站”,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在大海村,乡村振兴具象为一张张村民们的笑脸,一单单发往全国的农产品,一场场热闹的乡村活动。就像陈银河说的那样:生长虽慢,但不会停。
记者: 杨民铭 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