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你好,你的外卖到了!”
随着屋门开启,民警们一拥而上,迅速将犯罪嫌疑人制服。
近日,东营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侦查中心民警连续打掉多个利用“二级卡”为诈骗犯罪洗钱的团伙。
“烧鸡”断案
“随着对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愈加隐秘。”东营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侦查中心负责人张长春介绍,被诈骗的资金不仅仅通过多层级的银行账户转移资金,混淆侦查视线,增加办案难度,还通过线下取款、黄金买卖、虚拟货币等方式“洗白”资金,逃避侦查打击。
诱导受害人转账的首个账户就是“一级卡”,嫌疑人把钱从“一级卡”取出再到银行存入“二级卡”,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物理隔离”,造成银行数据“无法追查”。“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阻断‘二级卡’,是侦查破案、追赃挽损的关键一环。”张长春介绍。
一方面,公安机关通过警银协作,在线上快速止付冻结可疑账户,另一方面,利用侦查手段,循着“资金链”打“黑灰产”窝点,通过线下取款等蛛丝马迹,打掉为诈骗犯罪“洗钱”的犯罪团伙,切断诈骗犯罪的“粮道”,从根本上削弱其生存空间。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犯罪团伙打着‘国家机密项目’的幌子,许诺一定报酬,诱骗群众充当‘骑手’到异地取款,再将现金转交给‘接头人’或换成黄金进行邮寄,遮掩其为诈骗犯罪‘洗钱’的真实目的。”侦查中心民警高明伟说:“‘上下游’之间互相不知道对方身份信息,采取隐秘方式进行联系,通过虚拟IP、伪造身份等手段,将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完全割裂,给侦查工作带来困难。”
有一次,高明伟他们前往东北某地,根据一张交易地点附近的照片,在隆冬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排查了一星期,才找到其接头的墙角,并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进一步锁定了该团伙。
还有一次,他们根据“上下游”犯罪团伙礼尚往来的一盒烧鸡的邮寄单,缩小了侦查范围,最终确定“上游”关键嫌疑人。
追踪,八百里兵分多路;散点,三个月内七赴河南,两周内跑遍东北,六天辗转四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去年10月份开发区公安分局侦查中心成立以来,共侦办电诈案件1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5人,止付冻结涉诈资金1.39亿余元。
解“迷魂阵”
“除了线下取款,诈骗分子还在网络上采取代付的方式进行资金周转,打个比方,他们以较低价格代充电费、代买手机,商家和群众有的并不知情,而代付方即为诈骗资金‘洗白’的‘黑灰产’。”侦查中心民警姜增圆介绍。其中还有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平台打广告、诱骗群众,为这些不法手段进行包装、“引流”……整个诈骗犯罪网络如同“迷魂阵”一样纷繁复杂。
与此同时,诈骗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犯罪指令通过隐秘渠道派发,每个参与者只能看到任务碎片,即便抓获个别环节执行者,其掌握的信息往往只是整个犯罪图谱的万分之一,而“核心层”深居幕后、远程操控,使得传统“由人到案”的侦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坚持到底。他们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从海量数据、复杂脉络中抽丝剥茧,逐渐研判确定侦查方向、资金流向、人员去向。
“有一次,2万多块钱的涉案资金涉及50个银行卡,需要一个个与银行、群众对接、沟通,从中获取有价值线索。”民警张健力介绍。
他们一上午就开具近20个协查函,马不停蹄地实施追踪、盯梢、抓捕。“在外抓捕,我们经常早晨五六点起床,一直忙到半夜,第二天又投入任务。”侦查中心民警王伟说:“抓捕完成后,还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体检看押,及时记录材料、办理手续。”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是常态,陪伴他们的是夜幕星辰、朗朗前路……(大众新闻记者 王超 通讯员 解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