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小米首款SUV YU7正式上市,25.35万元起。小米只说一个数:开售1小时大定突破289000台,王腾都要发微博感慨一下“卖得比手机还多”。
一夜之间,“你抢到YU7了吗?”变成了一种桌上谈资。新车上市不到一周,我在上下班的路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几辆还没上牌、颜色不同的小米YU7在路上跑。
即便是上市即爆款的新车,由于试驾车投放和覆盖需要时间,一线城市也几乎做不到一周内“满地跑”的效果,小米YU7就做到了。截至完稿前,小米汽车里的小程序也显示,YU7 Max目前是“已售罄”的状态,YU7和YU7 Pro的交付周期已经长达57-60周。
(图片来自电车通)
这意味着,如果你是现在才想好下定YU7系列,至少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能看到提车的“曙光”。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雷军加单,更有不少人为了“插队”提车,四处找人转让订单。
为了亲眼目睹这场火爆的购车盛宴,电车通走访了位于高德置地春广场和美林天地·LIVE的两家小米旗舰店,看一下真实的新车咨询、销售状况。
这阵子正值岭南“龙舟雨”雨季,电车通走访的这一天广州也是暴雨倾盆。对于大型商场来说,这是客流量相当少的时候。
位于高德置地春广场的小米旗舰店,从店门口看去的确没什么来看车的人,但进去了才发现,摆在门口的两辆YU7展示车,车内都坐满了客户,负责对接YU7销售和介绍的工作人员,从我到店到离店这段时间,都没有闲下来的机会。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别看小米门店就这么点客流,电车通同时观察了几家同样在卖车的新势力品牌,也就华为店里的鸿蒙智行有寥寥两三人在看车,别的门店都是“空空如也”。有些讽刺的是,高德置地春广场小米店门前的莲花汽车展位,只有一辆孤独的ELECTRE,连工作人员也没有。
来店的客户对YU7的兴趣都出奇的高,有问不同版本的配置区分的;有问能不能试驾的;有问啥时候能提车的,工作人员有求必应,作为旁观者,电车通也被小米汽车这种服务所打动。
也因为天气不好,预约试驾的客户也不多,一位和我对接的工作人员说,只要你想,随时可以出发。YU7的试驾资源也比SU7那时候好了很多,你想试驾哪个版本,门店大部分都能够提供。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店员透露,节假日的时候,来店里看车的客人多得对接不过来,店里的试驾车平均一辆一天要接待30人左右,甚至到了凌晨都有客户专门来店里试驾。这和当年小米SU7刚上市时差不多,由于当时试驾车较少,小米SU7的试驾基本从开店排到第二天凌晨,店内的展车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材料磨损,实在是夸张。
让我比较意外的是,许多品牌门店的销售人员谈起这些SUV的四驱高配版本,都是异口同声的“只是加速快一点,平时都用不上”。
但小米汽车的工作人员明显更懂一些,他们很清楚SUV选四驱的意义是什么,说得出“雨天场景四驱的确更有利于行车稳定性”这样的介绍。
对于冬季雪天比较多的北方地区,四驱更能适应这些低附着路面,并不是只图一个“加速快”这么简单,显然这些销售都是有做过功课的。另外,对于选纯电还是选混动,销售也能给出相对中肯的建议。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买标准版的人相当多,这几天店里也卖出了4辆Pro版,Max版也有不少人在考虑。”聊起这些客户都在对比哪些车型,销售人员直白地说不清楚,根据他和客户的交流,他们前期了解的新能源汽车都挺多,但最后一看到YU7,这道选择题就不做了,直接一口咬定要YU7,因此没什么机会去了解他们在对比哪些竞品。
不难看出,小米YU7并非只是简单的“产品力还行”能概括,订单拉爆的背后,大概率还有品牌和情绪价值的加持。那么,不妨来看看路人眼中的小米YU7。
位于美林天地·LIVE的小米旗舰店,因为处于人流较大的位置,所以来店的顾客比高德置地春广场的更多一些。店内有一辆绿色的标准版YU7,和一辆橙色的YU7 Max,但后者被围了起来,用作直播和提供给一些创作博主拍摄用。同样的,店里为数不多的一辆YU7里坐满了人,周围还有顾客在排队,或者是讨论车辆的一些细节。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而摆在靠门口位置的SU7 Ultra几乎无人问津,仿佛是“过气明星”。
进店的客户无一不被YU7的外观设计所吸引,他们当中有刚毕业的高中生,比较关注车圈新闻,有出来闲逛的年轻人,看似已经在做下单的准备,也有一些年轻的,带着孩子来看车的夫妻。
“好帅”“好舒服”这两个形容,足够概括这些来看车的人的感受。另外,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啥时候能交车”和“能不能提前拿到车”,即便销售人员已经重复了很多次“要排队”。
这正好印证了电车通去年对小米汽车的猜测:比起SU7,YU7才会是更“爆”的那一款,因为作为SUV,它的受众面天生比轿车更大。
机缘巧合之下,我和两位年轻人搭上了话,聊了一下小米YU7这辆车。后来得知,其中一位在小米YU7发布会后就进行了锁单,只是今天抽了点时间来小米之家体验一下实车。
电车通还了解到,他从小米SU7发布之后就一直关注这个品牌,当时没有选SU7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交付周期太长,抢不过来,而且配置也没有各方面都能够满足自己想法的,“低配太低,高配太高”;另一个原因是YU7空间更大,虽然平时没有什么带家人出去玩的需求,但还是希望自己第一辆车的空间能大点。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还有,他认为YU7是小米的第二款车,各个方面应该都会做得比SU7更加成熟。他没能抢过广大网友,提车周期在40周左右,他跟我说,自己倒是不着急用车,这一年半年还是能等得起。销售人员坦言,有很多意向客户都比较急着要到现车,愿意为了一辆车等一年以上的客户,他见到的并不多。
看中小米YU7的消费人群,现阶段都是凭着一股情绪和冲动来买单,在YU7面前,之前的所有精打细算和产品对比一切都没了意义,仿佛是“真命天子”到来了一般。但就电车通的观察,这些下单的人并不是“不带脑子”,只是很多车企和产品都停留在了卷配置的阶段,却忽略了当下悦己消费中最重要的情绪价值。
毕竟特斯拉Model Y的竞品千千万,只是到今天许多车企都没有真正搞懂还在买特斯拉Model Y的人到底图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小米已经站在了更高的阶段,是属于品牌和情绪价值取胜的境界。
不过,交车这件事情,大家还是要再等一等了。
前面也提到了,因为天气不佳,预约试驾的客户并不多。借此机会,电车通也浅浅体验了一下YU7 Max。
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工作人员介绍的细致,包括你想要的配置,和其它版本具体的区别有哪些,感受上有什么不一样。就拿YU7这次搭载的闭式双腔空悬和电机数量/功率这些,不同模式的调校如何,能输出多少功率,都有相应的演示和介绍。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就感受来看,YU7解决了小米SU7后排空间不足的问题,我一米八四的个子坐进后排,腿部可以有效伸展,适当调整后排座椅靠背角度,也能保证一点头部空间的余量。门板下面储物格的位置也都用了软包覆盖,比SU7贵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YU7首发的这块天际屏很实用,黑色背景不挑环境,内容显示清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变换UI界面,你自己也能根据需要更换天际屏内的显示内容和现实主题,比如中间的动物就可以更换样式,它还会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做出对应的动画反馈,情绪价值这块属于拉满了。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同时YU7 Max的驾驶感受的确不错,双腔闭式空悬和可调减震是最大功臣,滤震干脆,会照顾乘员的舒适性,大幅度过弯时也会提供有力的侧向支撑。电门调校倾向运动取向,初段响应很快,日常驾驶只用经济模式即可,这也是相对适合新手磨合的模式,动力有所保留,不会一点就“窜”。
试驾的最后,工作人员也带我体验了一下零重力座椅,展开后很贴合身体曲线,躺下来背部没什么被顶住的感受,这时看着天上下的雨,也是一种惬意。
总之,只要一圈试驾试乘,小米YU7足以让很多路人种草,一方面各种使用需求和驾驶场景都能照顾到,除了空间和同价位的家用SUV比会逊色一些,别的是几乎挑不出毛病。
走访完两家小米旗舰店,了解了客户、销售以及YU7本身,电车通对它大卖的原因已经有了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不排除这近30万的锁单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为了跟风而买,但你换个角度想,能让大众跟风买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又能有多少?
这其中,人肯定是“视觉动物”,外观设计和大胆活泼的配色占据了消费者的决策高地,加上专业的服务和YU7本身的产品力足够扎实,大卖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消费者甚至都不需要去对比哪家产品,因为情绪价值这种东西,真的不是产品力能够说得清楚的。小米作为大厂,也给普通消费者打出一张值得信赖的牌。
即便是要等上一年半载,有情绪价值层面的加成,相信等也是值得的。
但你要是真的急着换车或购置新车,而且没有成功抢到首批或比较靠前的交付排期,电车通并不建议闭眼买小米YU7,情绪归情绪,车终归是要买来用,刚需用车没必要硬等,这个价位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基本上都成熟和好用兼具。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会有很多车企打算接下小米YU7外溢的订单,并推出相应的政策来消化这波客群,电车通也会找时间前往线下继续观察,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