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之言岂可断章取义!
是反思不是粗口
圣人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流传至今,人们多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始终无法改造或品质败坏到极点,无药可救。另外又指事物和局面败势已定,无可挽回。此解,实为断章取义,实不可取。
圣言语出《论语·公冶长》,乃学生上课睡觉之事: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其大意是说,宰予白天在床上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了,其论调,其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一些老子训斥儿子、教师斥责学生,训斥之余还引发了一通感慨。
圣人圣在因材施教
《论语 集注》卷三里儒学大师朱熹引胡氏的话提醒我们:这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罢了。然而千百年来,我们却断章取义来理解圣人之言,片面、甚或错误,故成谬种流传。
其书不能断章取义。《论语》是一本语录体散文,是记述孔子及弟子言论的书。其书有点像我们今天学生所作的课堂笔记,重在记录言论,是只言片语,不是完整事件,是一盘智慧的珠子,不是一串精美的项链。而后人却大多不重视语录的环境来理解这只言片语,自然就成了断章取义,必然会出现片面、甚或错误的理解。
其事旨在反思。宰予该上课的时候不来上课,却在呼呼大睡。作为老师生气、说些不粗话也是人之常情。但圣人对此情此景发出的是一个疑问:于予与何诛?对他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即使是我这样一介平凡的老师,也不会这样简单粗暴地责备评价学生:你就是个废物。凡人尚不屑,圣人岂可为?这个疑问的背后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是学生身体出了什么状况?是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都会了?是自己讲的内容过于深刻?是自己讲的课没有魅力?这样一想,前面的话就有了情理:他像一根朽木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去雕刻,那应该怎样去造就他?他像污墙就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去粉刷,那应该怎样去完美他?而后面对言行的思索正是他教学反思的最好例证。
其法是因材施教。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圣人一定是找到了施教之法,把一根不可雕之“朽木”一堵不可杇之“污墙”造就成一位先贤。据载: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中符二年(1009)追封为“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拥有圣人,应秉承圣言
宰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圣人,终成先贤;老师是幸运的,我们拥有圣人,应秉承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