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千里淮河今安澜 | 河南淮滨:港城联动绘新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0:09:00    

晨光洒向淮河主航道,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龙门吊正精准抓取集装箱,一艘满载户外家具的千吨级货轮鸣笛启航,驶向连云港方向。8月26日,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澜·行走淮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第二站走进河南省淮滨县,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记者在豫皖交界处见证了这个内陆县城因水而兴的蓬勃景象。

通江达海:枢纽之力撬动临港经济

“这里是河南到达沿江沿海最快捷的港口,4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明明指着航道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但见淮河主航道水深5-6米,12个千吨级泊位依次排开,堆场上集装箱整齐排列。

数据印证着飞跃:2022年开港首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万标箱,2024年已达50456标箱,同比增长65.62%。飞跃背后是区位优势的转化——作为豫货出海门户,这里已开通10条集装箱航线,辐射蚌埠、淮安、太仓等港口。

“铁路专用线2026年建成后,西北货物可经京九线直达港口。”黄明明说。多式联运已成特色,重质纯碱、白云石实现“铁水联运”,汽车配件实现“公河海联运”。2023年7月,该港被评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绿色成为港口底色。新能源货车单程运输成本降六成,岸电系统让船舶停靠期间“零排放”,船舶污染物接收装置守护淮河清波。“散改集”模式更带来双赢:信钢铁矿砂运输成本从125元/吨降至93元,累计节约运费8000万元。

政策赋能功不可没。地方政府连续4年投入5500万元鼓励“公转水”“铁转水”,推动港口“含金量”与“含绿量”双提升。临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会主席王威表示:“港口带动物流、造船等产业就业增长,形成完整就业产业链。”

金船银帆:制造之变铸就产业地标

沿淮河岸线西行,十里造船产业带机声隆隆。船台上焊花飞溅,工人们正在建造一艘6500吨级的钢制货船。“淮滨造船有70多年历史,从木质船到水泥船,再到如今钢制货船和游艇,已是全省技术领跑者。”王威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祁瑞在船体旁擦拭汗水。这位老船工见证产业变迁:“现在采用数控切割、分段建造工艺,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他抚过钢板接缝:“这道焊缝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淮滨造船质量有口皆碑。”

数据彰显实力:3.8平方公里集聚区内,8家船舶生产企业、23家配套企业年造船舶500艘以上,年产值超40亿元。2025年一季度生产船舶163艘,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9%。“内河航运‘十船三淮滨’的美誉名副其实。”王威自豪地说。

产业带动就业1.5万余人,许多工人家门口就业。正在组装舵机的工人小李笑言:“以前外出打工,现在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产业链持续延伸,船艇研发、旅游、销售企业相继落户,游艇画舳成为新增长点。

临港经济勃兴反哺造船业。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船舶停靠需求,为本地船厂带来稳定订单。“港船联动让淮滨成为淮河流域最大造船基地,产品畅销淮河、大运河、长江水系。”王威说。

文脉新生:生态之美浸润淮上江南

淮河博物馆依东湖而建,汉式徽派建筑与碧水相映成趣。馆长吕一在治水展厅驻足:“这里展出的585件文物,讲述着淮河流域文明发展史,尤以治水文化为核心。”

一级文物“汉代陶井圈”诉说古人用水智慧,治水文献记录着淮河安澜的艰辛历程。声光电动态演示再现治水壮观场景,年参观人数达10万人次。“我们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吕一说。

向东三公里,淮河文化园绿意盎然。市民董影正带孩子漫步亲水步道:“十年前这里十年九淹,如今成了休闲好去处。”园区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股长王新河接话:“我们通过‘挖洼填高’形成6000亩生态水面,既防洪减灾又塑造人文环境。”

生态效益显著:年涵养水源超650万立方米,缓解城市内涝,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国家二级达标。林业部门记录鸟种234种,稀有鸟种从单只活动到成群出现。“文化赋能生态、生态反哺民生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王新河说。

文化地标与生态景观有机融合:传统建筑风格场馆散落绿地间,淮河流域特色植物营造生物多样性。园区免费开放,成为市级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文化研学、廉政教育活动。

招商引进的“淮上江南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30亿元。王新河展望:“明年建成后将提振文旅消费,促进就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夕阳西下,淮河鎏金。港口货轮穿梭,船厂焊花闪烁,文化园游人悠然——淮滨这座曾经的水患大县,正以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书写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中安在线

审核:陈兆龙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