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知识窗|工资为什么叫“薪水”“俸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49:00    

1

“薪水”一开始不是指工钱,而是指砍柴和汲水,也就是指烧火煮饭之意,因此又被称为“柴水”。“薪水”语出《南史·陶潜传》:“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潜派了一个仆人帮儿子打柴汲水,叮嘱儿子要对仆人好一些,因为他也是爹妈生的孩子。

2

在魏晋六朝时,“薪水”渐渐成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此处的“薪水”代表日常费用。明朝曾将俸禄称为“月费”,后来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3

到了清朝时期,就有了把工资称为“薪水”的记载。《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中所言:“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另《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也有载:“学生技艺日进,教习一律优加薪水。”

4

“俸禄”现在虽然是一个词,但最初其实是两码事。“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俸”一般是按照贤能程度、功劳大小的标准,以粮食的形式发放的,有时也将粮食折合成钱发放。而“禄”最初的含义是上天所赐给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来的,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给人间赐福的。当他们把土地、奴隶等赐予大臣、亲戚时,这些东西就是“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时候有爵位的人才有“禄”。

5

按月发薪,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所发的不是现金,而是实物(主要是粮食)。《周礼·天官·大宰》中有“四日禄位”的记载,当时公职人员的俸禄“皆月别给之”。

6

到了汉代,“禄”改称“俸”,仍发粮食。按月发放的称为“月俸”,以“石”或“斛”为计算单位,即“汉之月俸,亦月给之”。到东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谷半钱”,月俸改称“月钱”,并有详细严格的按品位发放月钱的规定。

7

唐朝官员的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特殊实物待遇构成。官员退休后还可领“退休金”和一定数量的田地。宋朝官员的俸禄之优厚、涵盖范围之广,堪称历朝历代之最,除了薪资以外官员还享有丰厚的补贴,补贴的范围涵盖了茶、酒、厨料、薪、炭……

8

明代官员的收入在历代中是比较低的。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感慨地说到:“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根据《明会典》等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制定了各级官员的俸禄标准,终明之世,没有改变。然而朱元璋低估了通货膨胀的威力。明初,一两银子买一石粮,到了万历朝,五两银子才买一石粮。物价飞涨,工资不涨,这才是明代官员待遇低的关键原因。

9

清代官员薪俸制度既有对明朝的继承,又有所革新。清初官员的正式俸禄仍然非常微薄,一方面是对明代制度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立国之初财力不济的无奈选择。雍正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推出了“养廉银”制度,以期达到“高薪养廉”的目的。

来源:新华网 漫画:杨仕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