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闽南清明Buff:一场祖传的跨界联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9:55:00    

大约六千年前,闽越古人驾船出海,从那时候起,福建这片土地就自带“冒险buff”。中原礼制和闽越信仰的“跨界融合”,孕育出富有闽南特色的清明文化。

△永春漆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清明节当天,闽南人会早起,取出家传漆篮,将香烛、鲜花等各种用品恭敬地放到漆篮中,准备出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陈小茜:馆里收藏有民国时期的漆篮,清明祭祀的传统由来已久,用漆篮盛放供品也是闽南习俗。永春漆篮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它集竹编、漆艺、绘画、雕刻于一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闽南“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

当年闽南人下南洋,总不忘带上几个漆篮,寄托思乡之情。永春漆篮被东南亚华侨视为“故土信物”,常用于宗亲活动,维系文化认同。

如今,很多生活在东南亚的当地民众也爱上了精美的漆篮。在马来西亚很多华人餐厅或者家里都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供桌上的芦柑,另一个就是摆放显眼的漆篮。在马六甲市政府的一条街道上,道路两旁摆放的水泥花盆就曾经仿制成各种漆篮的形状。

△寿桃纹米粿双面木印模,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闽南人在清明节有吃清明粿的习俗,它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时令小吃。闽南人吃清明粿有两层意思:扫墓时摆上清明粿,就像跟祖先“汇报”家族平安;咬一口带有艾草香的清明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陈小茜:我们博物馆收藏有很多闽南人的日常生活用具,民国时期的印模,是印制清明粿的模具。细看起来一面刻有寿桃纹样,另一面则是龟形,中间还有“寿”字。图案雕刻精细,寓意长寿。

根据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记载:“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鼠曲草做粿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现在已经成为泉州清明饮食文化的代表。

△侨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如果说漆篮和清明粿承载着闽南传统的清明习俗,那侨批(华侨家书与汇款凭证)就是游子对家乡的拳拳赤子心的体现。

陈小茜:侨批是近代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家乡的家书与汇款合一的特殊载体,常见于福建、广东两地。我们馆珍藏有一封清明节前由南洋寄往广东揭阳的侨批。信上除了表达情感的寄托,还记载着华侨李锦坤寄给兄长用于清明祭祖的钱款。

在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里,侨批成为海外华侨与故土家族之间维系血脉、传承孝道的重要纽带。

广东、福建两省是著名的侨乡,他们至今不仅保留着传统的中原文化,还有很强的宗族观念。泉州华侨就将信仰与身份认同编织进家族与民族的历史脉络中。

清明时节,大批福建泉州华侨返乡祭祖,同时他们也会引入侨居地的文化元素。例如,东南亚华侨带回“金银纸扎船”“咖啡供品”等,与传统祭品并存。而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泉州侨胞社群,清明活动常结合当地节庆,形成“扫墓+家族聚餐+慈善活动”的新模式,再通过侨乡纽带反向影响泉州本地习俗。

泉州的清明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这座“刺桐之城”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将祠堂香火的古训、踏青祈福的闽越遗风、南洋游子的侨批乡愁,悉数织入“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文化经纬中。

采编|刘燕枫 胡戈

签审|陈毓娟

监制|汪鑫 高辉

总策划|洪琳

合作|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责任编辑:胡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