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北岸的工业图腾里,武汉市青山区用六十载春秋镌刻下“共和国钢铁长子”的荣耀年轮。当新时代的转型浪潮拍打江城,这片曾经钢花飞溅的热土正以“淬火重生”的姿态,在产业升级与城市焕新的双重淬炼中,锻打出工业文明传承与城市能级跃升的复合样本,为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工业遗产不是凝固的历史句号,而是发展的破折号。青山区以“修旧铸新”的智慧,将斑驳的工业记忆熔铸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青山正街改造工程中,红砖厂房与钢铁桁架化作凝固的工业史诗,非遗“打铁花”技艺与全息投影技术联袂演绎,让1958年第一炉钢水喷涌的壮美瞬间在数字时空中重生。这种“形神兼备”的活化模式,不仅实现了工业文脉的当代表达,更催生出“硬核工业+柔性体验”的化学反应——武钢一号高炉遗址公园里,锈色斑驳的钢铁巨兽与智能交互装置对话;青山江滩最美赛道上,曾经运输钢材的铁路变身时尚运动走廊。当生产空间升维为生活场域,“工业锈带”便蝶变为“城市秀场”,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形可塑、魂可续、产可兴”的系统解法。
青山区并非孤立更新,而是与武汉支点建设的全局战略紧密联动。根据省政府“加速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部署,青山区依托长江岸线资源,整合武钢码头、青山江滩等节点,推动港口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强化了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枢纽地位。这一过程中,城市更新成为区域协同的“黏合剂”。例如,青山古镇改造项目与恩施街美食街、楠姆科创园形成互补,既保留了“老街的味儿”,又构建了“历史—消费—科技”多维产业链,推动武汉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协同。
城市更新的深层动力,源自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效能提升。武汉市直机关以“英雄城市·模范机关”建设为抓手,通过“先锋行·破难题”等行动,破解企业转型、居民安置等更新难题,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青山正街改造中,政府与汉青文化集团合作,既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痕迹,又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企业发力、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为超大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站在长江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处回望,青山区用钢铁意志书写着转型传奇。当武钢高炉的熊熊炉火化作城市更新的智慧星火,当江涛拍岸的千年回响应和着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这座“功勋城区”正以“二次创业”的豪情,锻打新时代工业城市转型的“中国样板”。在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征程上,青山区如淬火重生的利剑,锋芒所向,尽是生机勃发的新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桑(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